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出自《论语·学而篇》,其真正意义在于劝勉大家修炼自己的身心,努力掌握知识,给天下人做榜样,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心有所得,意解心开。
这句是《论语》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想而知,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还是把原文罗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一书,每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中前两三字为篇名的。
2、子: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里“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3、时:时,经常。
4、习:练习,温习。
5、说:通悦;愉快,快乐。
6、愠:音运;怨恨,恼怒。
7、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这句有名的话出自《论语》首篇首章,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运用它,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讨论学问,不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在这一章里,孔子是在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并指出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借鉴意义。
做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复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课下不善于复习,所学知识隔三五天就忘得一干二净。知识是有连续性的,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学习后面知识时自然就产生学习障碍,于是越学越困难,越学越学不会,厌学情绪就产生了,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学习知识过程就是在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会不会复习,有没有良好复习的习惯,常常是学生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上留给学习复习的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课下复习的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否则知识就变成了死的教条。有的学生数学公式、定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束手无策。知识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发挥作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也才能认定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新课改强调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讨论也是很好和一种学习方法。《礼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而相启明也”。孔子之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朋友在一起研究学问乐趣。新课改倡导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其出发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切磋学问、探究问题、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学会了复习、应用和讨论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的理解是:当别人还不了解你,与你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不要过多地怨恨人家,不知者不为怪,要主动与人勾通,化解矛盾,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孔子这句话言简意丰,意味深长,值得咀嚼。学和习并非今天学习一词拆分开来的单音节词。学是指对书本知识和各种理论的理解;习是练习、实习、践行的意思,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把仁义的思想主张在现实中推行开来,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进而达到达己达人、治理天下的目的。这句话只所以放在《论语》的开头,实际上起着开宗明义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孔子一生的言行事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这句话的诠释。包括他聚徒讲学、周游列国等重大活动。
281.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②,不亦君子乎③!"(1.1.1.1)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从小到大要注重这三个方面的修养:1.自幼启懵无论家教从师自学,不论学,做什么,都要学有所成业勤于精.在一生实践行动时就能运用真才实学,虽然业绩功劳贡献有大小,但是喜悦的心情也无不是会从每个人的内心油然而生了!2.有四方的志士仁人,亲朋好友,不辞辛劳远道来访,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能省宗亲兴后裔,薪火传承,这些都是人生难得相逢的机缘,难道不是庆幸快乐的事情吗?3.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尤其是因为对自己还没有了解的人,而产生异议误会时,自己要做到宽恕人不知而不怪,内心要平和冷静不抱怨.但为人处世的喜怒哀乐,不仅是学问心得技能经验交友修养等各方面的交流探讨,应该同理引申以此类推,加以珍惜同时提升自己的水平境界,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个心胸坦荡快乐愉悦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了!"
注:①说:同悦,喜悦.
②愠yùn:内心恼怒,怨恨.
③君子:本义指国君之子.后世引申民间普及:王公贵族卿大夫本人及子女.官长尊上老师先生,有名望贤德学问才能的人.亦作口头文书的敬称:君子,夫君,张君.反之,道德品行不端的,歧视低下阶层的人,叫小人,亦可作为自己的谦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出自《论语·学而》,我们在学校时,学到的解释是,学习新的知识,时常去温习旧的知识,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而现在,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儒家经典,是由孔子的***以及后人编撰而成,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和重要的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广为流传,被誉为孔子指导***学习的经典名句,也被后人拿来,做为自己学习时的座右铭。
但是,真像人们解释的那样,“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是一件很苦闷的事。
现在不是有个笑话,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老师奖励他一份试卷。
所以,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为:学到的知识,时不时能够用上它,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明代王守仁,学习儒家经典,总结出来的儒家思想,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习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学习中,做到了这点,才能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更恰当的解释就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本领,用到实际当中去,这时候我们才会觉得是件令人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