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会分成大乘和小乘两种?
法华经讲本无什么乘,只是佛主度***巧之法罢了。十亿佛国路太遥远,如果告诉大家路那么远,那么难,很多人畏难不肯走。所以如此分段,鼓励大家前方不远就到了。到了又继续努力吧。化城也是此意,大家累了,告诉大家可以到一个城了,大家又累又饿,奋力前进到达.法华经说实在只有一乘法。
法华经里有个故事,老父亲知道老宅子梁柱都朽了,很危险。起火了,但孩子们在里面玩得欢快。老父亲着急啊,可怎么也叫不出来。于是父亲就投其所好,大叫你们快出来吧,房子外面有父亲给你们新备的羊车,鹿车,白牛车。孩子们一听,高兴地冲出了着火的房子。这时候父亲并没有羊车,鹿车,而全是最上乘的白牛车。在佛主眼中 我们就是孩子们,这世界就是个火房子,所以他变化各种房子权巧度化孩子们远离火房子。
说小乘自度,大乘度人,也对,这也是权巧引导大家前行而分段了。
以上观点纯属我个人领悟,如有异议,欢迎指正,谢谢!
两者都是渡人,但有所不同,一个是渡今生,另一个渡来世。小乘教法以渡个人的今生,善恶终有果,即有报,今生必报!大乘教法以渡来世,自我修行,赎今生的罪过,等来世有好报!
谢谢邀请@于无声处34 。
佛教初创时佛祖释迦牟尼融合古印度婆罗门教和耆那教思想创立了佛教。按照佛经的说法佛陀创立佛教后传法都靠语言,在佛灭度后其***根据佛佗的言论结集成佛经。而不同佛教团体对结集成佛经的理解有差异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公元1世纪,居士佛教兴起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新的佛教信仰团体被称为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建立以后,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贬称为“小乘”。
小乘佛教主张 “我空法有”,小乘佛教看来,佛陀释迦牟尼是一个导师、教主,是一个通过修炼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提倡的是“人法两空”,把佛陀释迦牟尼佛超人化、神格化,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
佛教为什么会分为大乘和小乘两种?其实说白了很好理解:善巧方便。
对,就是因为这几个字,善巧方便,因材施教。
乘就是车或者运载或者道路等等含义,大乘就是大车或者大的运载或者大道路,也就是说能够普度众生。与它相对应的就是小乘了,顾名思义,也就是相对小众了。
大乘的梵语Mahàyàna。mahà: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yàna: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众 将无量无边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在佛教的最初阶段,并没有大小乘之分,佛陀最初的教诲里就有:无区别心。如果实在要分别两者的来源,可以这样解说,小乘来自原始佛教体系,上部座为它的源泉,而大乘佛教根源也来自于原始佛教体系,但是它又从这个基点出发,发源于大众部,是从上部座里分化出来的长老,为了普罗大众而展开的佛教教育和推广的探索。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大乘佛教从表面现象来看,要晚于原始佛教和小乘佛教。但是又是建立在他们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才有一段佳话:鸠摩罗什和师父互相为师,他的老师先教他小乘,而后鸠摩罗什又修习了大乘,并且传授给了曾经的师父槃头达多。正如他的师父槃头达多礼拜鸠摩罗什时所说“你是我的大乘佛法师父,我是你的小乘佛法师父。”在真理的面前,***平等。自然也就没有大小乘之说。
在本质来说,大乘或者小乘佛法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这样简单的来说一下,正是对于“小乘佛法”精修而开悟的人,得到了般若智慧,达到利己,进而去利他,去给那些慧根不足的大众宣传佛学智慧,引领他们前行,用简单方便的方法去代替高深晦涩的理论,用具体的实践来找到适合慧根不足的人们的修行之法。因此大乘精修的人,一定也是小乘精通的人,而小乘精修的人也自然会过度到大乘的慈悲之行上来,这就叫做功德!而坚守大乘的人们,持之以恒,也会在某个时刻终于领悟了小乘的真谛,达到智慧开悟。进而又回到了大乘的功德行上来。因此大乘和小乘,简单来说就是智慧和慈悲,分是因为不够精深;合是因为本来就是一家。
当你看到一个又智慧又慈悲的人,对你微笑,那么你必然也会报之以微笑,你终将也得到智慧和慈悲。这就是人的本性或者本心吧,叫大乘、小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无名无相也就无处不名,无处不相了。再说话就长了,就到这里吧,希望对朋友们有一点点裨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