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如何教育儿子,为何遍是良臣却扶不起一个“阿斗”?
谢悟空邀答,***都说扶不起的阿斗,兵哥却不以为然。众所周知,在诸葛亮生前,六次北伐。均以失败而告终。此时,蜀国积贫积弱,人才极其贫乏。远不及魏吴两国,又加上蜀国连年争战,已是朝不保夕,而阿斗独立却支撑风雨飘摇,穷途陌路蜀国几十年,做到这一步不简单,了不起。
刘禅(公元207年—271年),蜀汉后主,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总共执掌蜀汉***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期最长的皇帝。在这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年头,能够执政这么长久,没有相当的能力是不行的 。
只因后来一句“乐不思蜀”使他以昏庸帝王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司马昭对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也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这就是俗谚“扶不起的阿斗”的来历。
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他是凭诸葛亮辅佐才做成功的,刘禅虽不是聪明君主,也不是懦弱无能的人,刘禅在当政时,确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念,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他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并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蜀国与魏吴两国一直僵持不下,这就是阿斗有能力的明证,并非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那般无能,要是刘阿斗真的扶不起,那蜀汉早就不会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存在近30年之久。
其实,对阿斗的这种评价很不公平,不客观,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是应该给他摘掉才对,那些说他是傻子的人才是真正的傻子啊。
谢邀,如果我们读《三国演义》得出的结论是阿斗扶不起,这没毛病。因为这是一本***,他必须讲究文学价值,要突出能人的能力,就必须有笨蛋衬托。
但是,我们如果去看三国历史,会发现,阿斗并非扶不起。甚至有人评其为千古一帝(此事笔者认为过了)但也不难看出,其实刘禅是个合格的皇帝。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复杂性,我们从两个点来论述。
蜀国自关羽失荆州之后,其实力已然大减,所占底盘为三足中最少,而且西川那时候并非经济重心,经济相对也比价落后,而且处于北方曹操的威胁和南方孙权的觊觎之下,很容易第一个就灭亡。
所以,刘备孤注一掷,举全国兵力伐吴(为关羽报仇,冲昏了头脑),夷陵之战一败涂地,就此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局面,其实也断送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诸葛亮手握大权,六出祁山;并不是劳民伤财,而是不北伐不行啊,蜀国地处西南,地广人稀,后继无力。二十年后,还有后续军队可以作战赢得天下?
但是,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不得不伐!
刘禅怎么办?能怎么办?他也知道这样的结果,那倒不如任用贤臣(诸葛亮被尊为相父),任他伐魏,自己做一个普通但不昏庸、荒淫的皇帝就好了。
诸葛亮去世前,刘禅问他军国大事由谁决断,蒋琬、费祎等人被诸葛亮所推荐,而刘禅也尽数重用。
阿斗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很聪明,但蜀国的国力在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后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这里面的原因实在太多,司马懿的用兵如神,曹操的知人善用,关羽的骄兵必败等等,把蜀国的失败归结于阿斗身上着实不公平,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着战争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