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日本教育几乎每年可以培养一个诺贝尔奖?
功利式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以管理者为主体,主要以博取名利和其它为目的;而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以人为本,以发掘学生创造性等能推社会发展的各项潜能为核心;前者短视而狭隘,后者长远而科学;前者是砖家,后者是社会科学家。
日本能多产诺贝尔奖,是自然结果,并非刻意规划生产,没听说它有什么N牟规划之类的报道。
中日韩都是应试教育,日韩在增负中国在减负,日本的诺贝尔奖能证明应试教育无过吗?
虽然诺贝尔奖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也从侧面应证出,我国在教育上的实用思想,整个国家基本上没有***用于投入基础性研究,搞基础性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在国内没有圈子,也没有地位,更没有尊严和体面的收入。悲哀啊!这不是应试教育的错,我国管理者思想上长期不重视,行政上管得太死,***上分配不合理。
您看看我国目前所有的前沿研究没有一项是自己开拓的,全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比拼吃苦耐劳。一个简单的航空发动机热动转换理论还是一个高中生街头小贩提出的,小贩开始给他们留了面子让他们先搞数模,他们没有一个不翻白眼,小贩没办法只有用自己心算数模模拟出了设计关键所在,画了图,写了一大堆说明文,居然提的问题是变循环发动机的变循环设计指得怎样的变循环?居然连发动机内部的热动循环逻辑被他们理解成了发动机与外界整体热动转换,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啊!高山仰止的人物,这么个基础问题尽然从未想过。
大厦之高,依赖基础之巨,没有世界第一的基础研究打底,不可能成为世界新技术的领跑者。
获诺贝尔奖与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关系在于自已的爱好和勤奋,比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学的时候,还是偏科生,喜欢提一些与学科无关的问题,很不受老师的喜欢,甚至被学校开除掉,但是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善于思考问题。
如果说获诺贝尔奖的人与教育有关系,那么那些获诺贝尔奖的人的同学也不少,为什么他们也不获奖也不出名呢?
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的口径,也不会对诺贝奖有什么大的影响。日本进入21世纪的诺贝尔奖浪潮,更多的是对之前日本经济鼎盛时期的回报,并不是目前日本现在在世界科学的地位,与是不是***取应试教育并没有多少关系。
时至今日,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下的科学根基完善的已经差不多了,剩下或许都是难啃的骨头用来完善这两个基石,也或许是开发新的物理方向的方向,无论是哪一个都是非常的困难,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利用现有的科学搭车前进,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技术实现上当然是明智的选择。而随着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前方没有引路人的时候,自然会有更多的***投入到前沿科学中去,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也会大增。不过按照目前我们的经济情况,再考虑到诺贝奖的约30年的等待期,乐观估计本世纪70—80年代开始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进入诺贝尔奖的行列。
诺奖是体现一个国家教育是否成功和是不是科技领域的领跑者的重要指标,现在有谁能静下心来研究这个问题,重视这事儿呢?现在全社会都是一种浮夸,浮躁。什么事儿,不想好好深入研究,而是跟着人家的牛鼻子走,跟风跟的很紧,请问,中国是别的国家的***品吗?想让世人尊重中国人,如果丢掉中国特色,没有自己的东西,谁看的起咱们。年轻人现在骨子里都崇尚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骨子里就想吃喝玩乐,稍微所谓有点出息的,也是浮躁,浮夸,搞什么就想一撮而就,马上见效益,这是一种什么社会呢?不言而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