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有道理,但并不实用!或者说对于大多数爸妈不实用!因为这对爸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甚至是生活经济要求都非常高!
对于每个爸妈,其实都希望能做到整个育儿过程“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都希望能够坚持科学、健康的育儿方法。但,真的经历了之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很难!每个爸妈的素质和能力都不同,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知和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做法很难统一。
李玫瑾教授作为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她的很多育儿理论很接地气,但正确的理论,并不代表一定实用!
试问,有几个父母在整个育儿过程中能做到不打骂,不说教?我自己也在做科学育儿的工作,也会通过很多育儿的案例和细节,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通过一点一点的细节性调整,让理论更有说服力,让实践更具有科学性。
但,即便这样,很多爸妈的回复评论,依然是,太难了,太难了!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父母几乎很难把身心打理的干干净净的状态去带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比较火的“佛系妈妈”,其实也是从侧面在证实“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理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但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妈妈能做到“佛系妈妈”呢?
这个笑话其实并不一定只是个笑话。
孩子从小在我身边长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边帮忙,这是大背景。这种方法我用过,在孩子二岁左右的时候,用过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就哭闹,我把长辈赶走,谁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气都没用。我就看着她哭,中间给她擦个脸,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钟,渐渐变成抽泣,给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稳就试着说道理,等你说的时候他继续闹,我就不啃声。等待下次机会。最终他心态平稳,但还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来放在怀里给他讲道理,语气坚定。让他看着我的眼睛,这时候他就会道歉了,我告诉他我接受道歉并且我非常爱他,并亲亲他。之后和他一起做游戏。现在我家孩子四岁。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都不会再闹,只是有些东西是他特别喜欢的,我就买给他,但是前提是我会给他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才可以。我觉得这个办法特别有效。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