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终极目标就是要鼓励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从而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对吗?
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因为不同的人考虑的范畴不同。
从国家的角度看教育、从教育专家的角度看教育、从个人的角度看教育是相关又不同的。
如果说鼓励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从而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是教育终极目的,我想是否过于狭窄了?
做为一个家长和一位青少年成长的长期关注者,我想教育一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这个孩子成为优秀的他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1,健康的成长。
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有部分是不可控的,但在尽可能保证身体健康成长的情况下,一定要保证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
谢谢你的邀请;
我赞成以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我将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细化为三个部分;
1, “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纷杂的经验世界引到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架构上来。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从形成转向存在。教育领域的学科并不是独立的,他们最终都要服从辩证法原则。对这些原则的研究正是教育的真正特点。大学的作用不是把尽可能多的事实塞进学生的大脑,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和观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和标准。
2, 教师(大学是教育的终极机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该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事实上,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3, 学校所起的恰当作用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与偏见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完成这项任务,那么就说明了它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当然、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他必须靠学生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好老师的帮助,后者可以指导这种努力。
张延
教育确实要培养人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质疑能力,这也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把这些说成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有些偏颇了。
教育不仅要传授经验,知识,並把知识,经验转化成能力,使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有智慧的人,能力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缺德少才不行。重才轻德也不行,对社会危害更大。
教育首先要人学会生存的能力,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人又是社会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说教育是培养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公民是没错的。过份的强调精英的培养是错误的。现在有些名校的个别高材生发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也是人自身成长的需要,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过分的功利主义教育,都会造成严重的结果。
关于“教育终极目标就是要鼓励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从而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这个描述是错误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修道之谓教,是传递人生大道。
在《中庸》开篇就点明什么是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赋予我们的、先天每个人就具备生生不息的生长之性,我们顺着这股生长之性做事就是顺着这条光明大道行走,让人不断地修正自己、不偏离正确道路的方向就是教育所应该做的事情。
儒家所传递的内容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光明大道上行走,不是在羊肠小道、歪门邪道上钻研,走的是不断提升自我生命品质的道路,是让我们每个人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道路。
中国的文化是圣人指明方向的文化。这些圣人是先觉的人,提前看到更远的发展方向,能看到对人最好的帮助。因此,几千年来,我们中国的教学就是先记忆圣人的经典,然后理解到,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益处了。
即使是今天,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是以记忆、理解、应用为核心,根源就是我们中国核心文化决定了。
而西方人的文化,是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因此要搞各种事物的创新和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偏向于分析、评价、创新这样的思维训练上面来。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中国就没有分析、评价、创新的思维基础,我们一样有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是古圣先贤的思维训练方法,实际也是与西方的评价思维是一致的,甚至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思维的训练更有明确的标准做指导,比西方的评价思维更系统全面。
中国在世界的发展史上,其实历来都是最强大的,只是最近几百年落后了一些,几百年与几千年相比也不算个啥事情了,我们后辈之孙慢慢成长激励自己、勇敢向前。
结束语
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只是小道小术而已,不必把它提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上来,是实现传递最大学问(《大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目标、未来看清楚,定位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