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马上到了,大家讲讲自己小时候家乡过年的一些风俗文化吧?
我的家乡位于湘中娄底,这里春节期间的过年乡俗有:大年三十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守在火塘边,火要大要旺,俗称“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到***十二点过后家家户户放鞭炮,庆祝新年到来。大年初一一大早,小朋友们便起来,带上小塑料袋,挨家挨户去拜年。房主人则高高兴兴的打开门,让小孩子进去,每人发几颗糖。一趟走下来,小孩口袋里塞满了,又用塑料袋装。大家互相比着看谁拜年拜的糖多。又有赞土地的手里拿着个小锣,沿门沿户去唱赞歌,主人公给五角一元不等的红包。到了晚上,以一个村子为单位,小孩子举着花灯,大人拿着道具,一家堂屋一家堂屋耍花灯。表演的节目有唱花鼓小调,表演拳棒等武术,和耍狮子。也有专门耍龙的,或是专门唱花鼓戏的。整个春节锣鼓不断,热闹不断。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也记不太全以前的过年方式了,就记着快过年的时候会包一些粘豆包,粘饼之类的。还有就是会提前三五天去市里去购置年货啥的。
二十九到三十那天我们通常会通宵熬一宿,一家人围着一个18英寸的小电视看着春节晚会,那时候就盼着看小品,然后就是吃一些平常一年都吃不上几次的鸡鸭鱼肉啊,糖果啊之类的。
回过头来想想以前过的特别的真实,可能是岁数小的事不用去想那么多,吃饱了就是
我小的时候过春节,老家还是有不少“讲究的”,首先是说话要讲“吉利话”!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平安”!什么东西没有了,用完了,不能说“没有了”,要说“都来了”或者说“来全了!”
年三十中午一定要吃“年糕”,有“年年高升”的意思。再就是一定有馒头。因为蒸馒头需要发酵面粉,就说“发了!”有“发大财”的意思!
刀子、剪子等利器要系上红绳。
最有意思的还是吃年夜饺子之前的“发纸”活动!在院子中央燃起一堆木柴火,放上“八仙桌”,摆上各种贡品。当然也必须摆上刚从锅里捞出来的饺子。然后焚香烧纸祷告!酬谢上苍护佑一年的好收成?祈求各路神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燃放鞭炮。
然后是晚辈进屋给长辈磕头。最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饺子!
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初正是少年时期。记得那时过年(春节),进入腊月就夭天盼年节来到。那时的孩子们不奢望穿多好,也不奢望得到多少压岁钱。只是盼望年节能吃饱肚子就很不错了。
我们县到了腊月廿一至除夕每天做什么都有具体按排,比如廿一洗衣服日洗灾疾,能洗去一年的疾病与灾难,期盼来年无灾无病,幸福安康。廿三炒干,即炒一些豆类、瓜子什么的,待大年初一用来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甘四写大字(春联)。廿七宰公鸡。廿八中午蒸一锅馍馍(馒头),也有人摊发馍的。其实是一种饼。廿九贴春联和各种春节纸。家里墙上要贴年画。那时春联是自已手工书写,不象如今买现成的。几个人凑在一起,根据各家的具体情况来书写。比如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就写上:金玉满堂家宅旺,洪福齐夭富贵长。(其实是夸张,那时的人们是很苦的)。生活较贫困的就写上:勒紧裤带过紧日子,精打细算节俭过年。还有一家平时婆媳不和,有人就写,墙上芦芾,头重脚轻跟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借以讥讽。
除夕下午要上供祭祖,晚上吃团圆饭。最忙呼的是初一早晨,从六点起床,大人孩子换上新衣服,院子中间放置一梱谷草,上靣放上柏枝,由家长点燃,日旺火。预示今年一切兴旺。然后放鞭炮。放完鞭炮就要开始拜年了。记得那时拜年是很慎重的。我们家族的几位老大爷们在天亮前就来给我爷爷奶奶拜年了,奶奶已摆好垫子,三靣墙上都有神像。正面是释咖佛和观音、普贤,西边墙供奉祖先,东面墙供奉财神灶君。拜年的人们进堂屋先依次拜神,拜完神才开始拜人。那时的老人们拜人要作辑,双手抱拳,弯腰九十度,口中喊给某人作辑。然后主人招呼客人抽烟喝茶嗑瓜子。
初二,家里的男子们要上坟祭祖,中午要吃认岁饺子。
初三就可以出门给亲戚们拜年了。初***能出门。初六是闰女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的特定日子。如因故初六不能去,可往后推,哪天都行。但初五以内是万万不能的。因年节是举家团圆日,女儿出嫁了,就按外人对待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上述一些旧的习俗现在也没人认真遵守了,但作为一种特有的民俗民风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提到过年,我烁印在心中的一个故事,原前的人都很穷,父亲给孩子编了一双过春节穿的草鞋,孩了看了父亲编鞋高兴及了,他本来一年没穿过鞋,儿子一看没等到过年就穿上了,这下把父亲给气坏了,当时父亲就把一根编草鞋的草绳围在他腰上,只说了一句话,你这样花撒不如咱们都花撒算了。大家看看他穷到什么程度了?
我想知道,如果考大学,是选南京的还是青岛的,综合起来,哪个更适合年轻人发展?
一个城市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情愿选择大城市稍微差一点的学校而留在大城市!城市对人的影响太大啦,不管是哪个方面,人脉,工作机会,医疗等等!甚至有时候学校没有城市选择来的重要!如果可以的话选择一线城市是比较好的!一个城市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南京这座城市高校数量多质量高,首选可能是南京,但是青岛也有很多高校非常好,选择的“权利”是分数!
最好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权衡院校和专业。南大、东南、南航、南理工、南师大和山大、海大、石油大学都是非常好的高校。
如果考大学,在南京和青岛之间做选择,我建议你选择南京,原因有三个:①南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②南京可以选择的大学更多、更好;③南京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状况好、机会更多。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有7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历史源远流长。
南京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有“天下文枢”的称号。著名的景点“江南贡院”,诞生了中国古代一半的状元,你说厉害不厉害?
南京的骄傲有王羲之,有顾恺之、有金陵九子;南京的骄傲有《诗品》、有《文心雕龙》,甚至有《千字文》;南京的骄傲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第二国歌”《茉莉花》。此外南京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之多,更是全国闻名。
现在青岛市所辖的即墨,算是青岛历史比较久远的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城池。近代青岛比较著名的,是跟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
尽管青岛市一直尝试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但是距离南京的距离还是非常远的。
南京有各类高校66所,青岛不足30;南京本土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学,青岛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和中国海洋大学,但是实力无法跟南京相比;南京有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众多拥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的大学,青岛拿得出手的也只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南京的高等教育***,不及北京、上海,但是综合实力还是要超过国内其他的城市。南京61%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超过200名院士的***,更是青岛望尘莫及的。青岛领先于南京的学科,也就是海洋相关的学科。
我国有15个副省级城市,其中南京和青岛就在其中,而南京和青岛均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但是确实破万亿城市。GDP总量不相上下,而城市影响力南京就高于青岛了。但是对于选大学来说,因素很多。
本人观点:南京更适合年轻人读书,去哪发展还要看专业走向
南京***三角副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区之一,华东地区特大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南京依托上海发展,机遇众多。而青岛市是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省级城市群,区域优势明显程度没有南京高。但是青岛依海,风景秀丽,欧式建筑较多,旅游、度***是不错的选择。
青岛目前有14所本科院校:其中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石油大学最为关注。也算是拥有集理工、文史、教育、农业、艺术、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之地,但是分校众多,主体高校不突出,科研人才少,是其缺点所在,他不像西安、南京那样拥有者浓厚的文化底蕴,名校众多。
南京市拥有本科院校34所,高校林立,重点大学多而广是南京市的特点所在。其高校文化根基深,拥有着集理工、文史、艺术、医学、农业、财经、科研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的城市人才培养格局,这样的人才储备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形式必将让南京发展活力无限。而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比例更是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浓烈。升学选择空间大。
而对于以后的发展来说,当然是哪里最需要本专业人才去哪里,不一定在哪上学就在哪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