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后,清***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
清朝没有对李鸿章的家人后代怎么样,因为毕竟李鸿章为清***付出了心血,也付出了最后的尊严。
李鸿章到了40岁都没有儿子,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已经有了一定地位的李鸿章当然也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所以,李鸿章过继了六弟的儿子李经方做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成为李鸿章的长子。
哪知道3年后,李鸿章的正室赵氏生下了李经述,不久,小妾莫氏又生了李经迈。
这下亲生的嫡子和庶子都有了,有人就说了,看来着李经方的长子地位不保了。
哪知道李鸿章并没有因为有了亲生儿子就冷落了长子李经方,他不仅为李经方聘请了最好的私塾先生,准备,还请了外国老师,让他学习外文,在外交场合时,总是带着李经方见世面,长见识。
1882年,李经方考中举人,李鸿章非常高兴,马上将他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久便跟随驻英钦差大臣出国了,很快还成了中国驻日大使。
有着李鸿章的提携,李经方本可以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的,但一场变故却发生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父亲李鸿章背上了丧权辱国的骂名,其实就算李鸿章不签,也会有其他人签,他不过刚好是清***推出来的替罪羊罢了。
李鸿章签完字后,便一病不起,但清***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原则,想让李鸿章继续交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具体事宜。
谈晚清史,离开李鸿章就谈不明白。回顾李鸿章的一生,这位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所谓“中兴元老”,可谓是一位毁誉参半的矛盾人物。他所力倡并付诸于实践的洋务运动,的确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他在外交上所奉行的绥靖投降政策,却为人所诟病、唾骂。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认识到,在晚清风雨飘摇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个民族的不堪命运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如果没有李鸿章,肯定还会有别人代替他的位置去完成其使命 。可以说,李鸿章的是非对错,是由当时波谲云诡的历史环境造成的,他的悲剧是由他个人造成的,但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史载,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农历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极力避战求和,他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海军基本全军覆没,北洋陆军亦一触即溃,甲午之战清军败北,标志着李遵循的“中学西用、西学为体”之洋务事业已遭失败。
李鸿章被清廷委任为全权和谈大臣,赴日本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他顿时成为千夫所指、万众唾骂的“卖国贼”,随之从人生、仕途顶峰跌落。清廷名为留他在京入阁办事,实际上削夺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要职,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荣誉职位,以保全这位“中兴名臣”的颜面。
在此期间,年逾古稀的李鸿章暂住于北京冰盏胡同内的贤良寺,过起了闲适的“顾问”生活。
在进入光绪朝的二十多年间,李鸿章代表清廷和列强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简明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诚然,李鸿章踏入仕途多年, “少年科第,壮年戎马, 中年封疆,晚年洋务《清史稿》”,确实是晚清政坛上罕见的能吏。他涉及过很多领域,颇有作为和赞誉,但诟骂、弹劾,却都因办外交而起。
【李经方】
尤其是甲午战争惨败,督察员、翰林院群起攻讦、奏劾,颇有点“墙倒众人推”的意思,遂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可算是“凄凄惨惨戚戚”。
失势后,李鸿章曾对自己的幕宾、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几句掏心窝子的“牢骚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萁,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他将清王朝视为“破屋”,将自己比作“裱糊匠”,可谓形象而生动。这样真情流露的话,李鸿章在位时是绝不会亦不敢说的。
客观的说,李鸿章充当了“背锅侠”或“避雷针”的角色, 他肩负沉重的铁锅、把强大的电流吸引到自己身上,缓和了朝野对清廷的不满,维护了实际大清掌门人慈禧的形象。因此,慈禧不会轻易抛弃这位替自己挡箭的李鸿章,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了。
据史所载,李鸿章一生中育有四子一女(长子李经方原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后过继给李鸿章为长子),即长子李经方、次子李经述、三子李经迈、长女李经璹和次女李经溥。
长子李经方。1901年九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在北京家中病逝,李经方负责护送李鸿章灵柩回籍。翌年四月,清廷以李鸿章灵柩回籍有期,让李经方以四品京堂候补,同年清廷让李经方前往上海参加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与英国人马凯关于通商条约的谈判。不久,清廷又让李经方参与到安徽及沪宁铁路的筹建事宜中。
1907年三月,李经方被清廷任命为出使英国大臣,全权负责清国与英国的谈判事务。1911年十二月,李经方从英国调回来的不久,他就被委任为邮传部左侍郎,管辖清国邮电交通等事务,在邮传部任上,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本属于列强所控制的邮政业务重新夺回到清国的手中,此后清廷就让他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直至辛亥革命被罢免。
次子李经述。李经述是位大大的孝子,1901年李鸿章卧病不起时,他每天都在李鸿章的跟前服侍着,夜不解衣,昼不甘食,夜不交睫,连续五十多天都寸步不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且他每天都用烧香吁天,愿以身相代,来让自己的父亲平安。但毕竟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李鸿章大限已至,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因此无论李经述如何的悉心照顾,如何的祈求上天,李鸿章终究还是去了。
此后,李经述痛不欲生,自觉是他照顾不力,才致使父亲离世,遂欲以身殉父,不过在家人的苦苦哀求下,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但之后因李经述实在是过于悲痛,在悲痛欲绝下他的身体是越来越差,“每念必哭,每哭必喘,每喘必汗,焦肝灼肺,渐渐形在神亡”。之后他自觉将不久于人世,在写下遗书的一周后就随父而去,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不过百日。
不久,在直隶布政使周浩和按察使杨士骧等的上奏下,慈禧特降恩褒扬其嘉行,并准其列入国史孝友传。
三子李经迈。李鸿章死后的第四年,他奉命出使奥地利大臣,负责全权负责清国在奥地利的外交事务,是当时清国最年轻的外交官。1906年,授光禄寺卿。1907年9月,因其母重病,他并辞去奥地利大使职,回国效力,之后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1910年,李经迈以首席随员的身份追随载涛前往日本、欧美考察军事,次年回国署理民政部右侍郎。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由于李鸿章是清朝重臣,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有突出贡献,因此李鸿章死后,清朝厚待了李鸿章的家人,可谓功封妻荫子,德佑后人。长子李经方,任一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骆氏姐妹为妻,骆氏姐妹系四川总督骆秉璋之女。次子李经述,任三品参赞官,著名诗人。三子李经迈,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其子李国杰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为妻。女儿李经璹,嫁张佩纶为妻,张佩纶系同治进士。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
显然清***是怀念李鸿章的,大清组建的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印发纸币上有李鸿章的头像。一个国家的纸币上印的图案通常有两种,一是国家领导人头像,二是国家著名风景。当时清朝发行的纸币上,印有李鸿章的头像,这只是其中一种一元兑换券,位于天津的北洋银行,发行了各类印有李鸿章头像的纸币,现在中国钱币博物馆里还能看到。1905年,清***设立户部银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这也是是我国货币史上首次***用雕刻钢凹版技术印制的钞票。这些钞票上的头像有多种,其中就有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的。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不少的丧权辱国条约,因此很多人视其为卖国贼,但是在那个国弱民贫的年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签就有亡国之危,李鸿章为作国家重臣身不由已。中日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最终日寇将赔款由3.5亿两白银降为2.5亿两,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省下1亿白银,为清***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