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哭声免疫法的孩子以后都怎样了?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 – 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这一疗法在当时的美国,可谓是育儿“圣经”。
他主张:如果孩子醒了,要吃奶,不要让他吃奶,如果哭了,哭1-2分钟后,给予安慰,可以轻声说:“宝宝你不能吃奶,要自己睡!”
这种方法的确很有效果,一般2-3天婴儿就会变得很乖,当时美国的妈妈们从中尝到了甜头,宝宝省心又省力。这一方法在美国妈妈们中风靡一时。
但是这些孩子长大后,哭声免疫法的弊端却暴露无遗,缺乏情感关照的孩子,轻微的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会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症状。
可以说,当时完全按照“哭声免疫法”实施的家长是变相的毁了孩子时一生。
婴儿每天大多都在吃和睡,处于一种“自闭”的状态,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给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极好的守护。
倘若得不到母亲的回应,生活在煎熬中,婴儿会逐步累积出巨大的恐惧和愤怒,这些负能量潜藏在意识之下,等孩子一旦长大,合适的时机爆发,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还在滥用“哭声免疫法”的家长们,赶快停止这一愚蠢的行为吧!
提出哭声免疫法的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名叫约翰华生,这种教育方式看似比较有效,很多家长在实施了这样的育儿方式后,孩子的确不怎么闹人了,但是,经过了很多年之后,在哭声免疫法下长大的孩子,人格和性格可能会有一些缺陷,他们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特别不好,所以哭声免疫法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适用,而且约翰华生他自己的孩子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华生的儿子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曾经多次***,最终在而立之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女儿也存在性格上的缺陷,华生的外孙女跟自己的母亲关系特别不好,母女两个都有酗酒的习惯,由此可见,哭声免疫法对于孩子来说真的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而且哭声免疫法带给孩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家长的怀抱,需要家长以各种方式给予他们安全感,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无情的阻断了他们的这种想法,那么他们就会不依赖家长,而且也会导致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就是因为每次他们的安全感想要得到满足的时候都不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关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很多事物感到恐惧。
相反,那些没有受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长大后表现的会更加阳光和自信,因为他们从小接受了来自父母的爱,也知道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在他们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回家和父母分享,诉说自己的烦恼,这样父母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也能够更好的开导孩子,而那些哭声免疫法训练下长大的孩子,总是惧怕和父母交流,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总是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即使是在自己特别无助的时候,父母也只是无情的要自己学会“坚强”。
这个要辩证的来看。以我家孩子为例,孩子小的时候完全是自己带,没有帮手,我除了带她还要忙活一家四口的饭菜,所以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能经常被抱着被哄着,她小的时候很少哭闹,即使哭闹了,把她抱到小车子上一会儿就不哭了,大一点就开始自己玩,更大一点就知道心疼妈妈了,总是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特别懂事的孩子。我们像平常的母女那样,孩子非常粘我,爱我,而我也全身心的投入爱孩子。孩子并没有感觉到缺乏关爱,相反的,孩子更加珍惜这种关爱。所以说哭声免疫法从道理上来说还是行得通的,从感情上来说,只要适当合理的运用,对孩子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个人愚见,不喜勿喷。
孩子哭,你用“哭声免疫法”了吗?
大宝的时候,真的是经常哭,也有人说我,都是惯的了,你越抱他,他就知道一哭你就抱了,他就会经常哭,让你抱。你让他哭吧,等到他哭累了,自然就停了,下次他就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呵呵,果然不是自己的孩子啊,哈哈哈,我是不是有点腹黑啊?
但是,孩子哭的时候,当妈的真心没有办法不去抱啊,他还那么小,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第一种能力就是哭啊,你不抱他,怎么观察和体会到他的需求?
不过我儿子百天之前真是逆天了,哭的啊,没谁了,严重的时候,我曾抱着他一起哭,一是心疼他哭的那么痛,二是内疚,自责,觉得自己很无能,连宝宝都哄不了。三是胡思乱想,觉得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病,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而我不知道。
我还真试过一次,就是确定孩子不饿,不困,也换了尿布了,还是哭,我就把他放在床上,不管他,过了一会儿,宝宝越哭越厉害,我低头一看,妈呀,孩子脸都变成紫色了,吓死我了,赶紧抱起来,搂在怀里,后悔死了,现在想起来都恨自己。
宝妈们,千万不要用这些黑暗疗法啊,都不知道什么人提出来的谬论。
我没有使用过,第一次看到这个名称,刚刚度娘找了下,这太恐怖了。
孩子哭了,就表示有需要了, 我觉得不应该使用这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倒是可以延缓满足。
无理取闹的情况又另当别论了。
没有用过。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来说,最初我属于比较敏感型的吧!孩子一哭,我立马跑过去,看看他到底怎么了?先是拍一拍看看能不能缓解,如果缓解不了,就会抱起来,哄一哄,安慰安慰他,每次抱起来他都会不哭,还算是没白抱。
宝宝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最有效语言交流就是哭。饿了哭,困了哭,冷了哭,热了哭,身体不舒服还是哭。哭本身传递的信息就是不高兴,不舒服等正常的生理需求。作为信息传递的方式,何错之有?
哭声免疫法的本质就是人为改变宝宝的生理需求时间段,使之适应成年人的生活习惯,这并不科学,而且只考虑了生理需求,忽略了心理需求。宝宝这一时间段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安全感的缺失会造成其以后的心理阴影和疾病,而在这一段时间内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基本无法弥补的。不只是正常的生活,就是生病了,也要仔细衡量其中的利弊。
举个例子,宝宝生长过程中定期会去医院做生理机能测试,略微的发育迟缓一定要谨慎对待医院的[_a***_]训练。医院有医院的理由,在生理上,医院具有权威性,做康复训练肯定可以更快的康复。但在长达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康复训练期间,宝宝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排除了大脑、骨骼、肌肉、神经等生理病变的前提下,宝宝自己也是有可能慢慢追上来的,这时各位家长要思考的是有没有必要用心理健康换取生理健康。
希望各位家长不要为了一时的方便,更不要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扼杀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也更加难治愈,希望三思而后行。
孩子哭,你用“哭声免疫法”了吗?
我没用过,我认为0-3岁让孩子体验亲密无间的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有人问我:强调“婴儿哭闹不要抱”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溺爱孩子而致孩子成长问题”这对立的两种教育理念该如何平衡?
我觉得和题主的问题合并一起回答,比较具有辩证意义。
很显然,此二者皆是不正确的育儿理念。接下来,我谈谈自己的观点,育儿路上,与君共勉!
上述扭曲的育儿理念,你还在奉行吗?
我们一起了解背后的故事: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训练法培育出的孩子,现在怎样了?
听说提出这理论的外国人养废了自己所有孩子。
小孩子哭是表达诉求的途径,不管什么诉求,至亲至近的人都置之不理,何其残忍,反正我是做不到。
不会讲话前,哭就是孩子的语言,我能感觉到他或因恐惧,或因无聊,或因饥饿等等不同的声音,及时给予关怀,才能很好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人生之初,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善意。
哭了不抱,是因为小孩子通常会哭闹来达到自己的要求,然后让家长抱他或者其他要求,如果一次成功之后,以后的话就会给他一种感觉,只要我哭闹,我就可以达到我的目的。所以才会有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我们应该合理的看他需要什么?给或不给,如果无理取闹的话,这种方法是挺好的。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经典言论,来自于英国的育儿专家约翰·华生,他十分受人关注。
许多家长觉得这么练习孩子,能够让孩子变得愈加独立,对孩子的将来益处多多,一段时间里,许多家长都纷纷效仿。
16年,我坐月子时,某美国育儿大V也大力提倡,说她的邻居,她的孩子都是这么养的,非常听话。我先生也兴致勃勃,一定要***纳。但被我——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的母爱打败了。
但是这样的方法真的好吗?
一直以来,都有许多人在质疑这套理论。据说,华生自己的两个孩子,是在他的教育方法下培养出来的。然而,两个孩子都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人上人,反而双双堕入性情缺点的困扰,都有过轻生的经历。
哭了就抱有什么问题吗?
月子里,第一次哭闹,娃爸凶他,“你不要哭,等不哭了再抱。”他不允许大家抱,我也不知所措。
第二次哭闹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吵架,把他吓哭,他使劲的看我,眼睛里充满了渴望,手也努力向上伸着。我觉得他没有安全感了,也许是感觉孤独、或者担心。我紧紧的抱他,跟他说,“没事,没事,爸爸妈妈再也不吵架了。”他似乎很明白,脑袋巴在我胸口磨蹭。
自从第二次哭闹后,我觉得我们的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一个眼神就心意相通,道理一讲就明白。我再也不忍心在他哭的时候,丢下他不管。慢慢的,两个月后,他再有需求也不哭,而是会喊,“啊呜呜呜咧咧。”
很好玩,我一听就知道,他喊我,要么是喂奶,要么是换纸尿裤,要么是陪他玩。
事实上,我想在生活中坚决执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家长,并不多见。我并没有更好的案例说明。但是,我仍然要奉劝那些偶尔为之的人,接受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吧。
从相互尊重和理解中成长出来的独立,比无情训练出来的独立,更有韧性,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