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怎么将传统育儿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培养孩子?
从传统来说,中国儒教中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二十四孝”、“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育儿观念,很多内容已经跟现代社会有所脱节。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因为以前没有现代交通,也没有手机通讯。信息和交通都不畅通的情况下,要知道年老的父母有什么需求,是很难的。所以,如果家庭里有几兄弟,总是要留下一个或几个,继续侍奉父母。可是在现代,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视频通话、微信等普及,跟父母的联系不再是“车马书信”,便只要求“常回家看看”了。另外,如今***项目相比于以前,也更加便捷,父母的***生活不再单调,老年大学、广场舞、旅游等等,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孩子跟父母不需要继续捆绑在一起了。
很多传统育儿方法不再适用于当今世界。所以,我们要抓住的是传统育儿方法的内核,比如孔子所说的“仁爱”。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是很高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让孩子具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
说到现代教育理论,则更多地强调孩子的自然成长,更注重孩子的个性。现代的儿童心理学,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人看待,而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这是一个进步。
同时,现代儿童早期教育增加了对父母的教育,发现儿童的问题都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除了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家庭教育。以前,父母是不会错的,错的都是孩子。现在恰恰相反:“孩子有问题,基本都是父母的问题”。所以,父母的个人成长成为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主题。
说到中国目前的教育缺陷,也与整个大环境有关,孩子之间的竞争关系太严重,导致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加重了功利心。有时候成功是第一位的,甚至可以破坏规则。在这一点上来说,回到传统教育中对道德教育的看重,有利于平衡功利心,让“善”更多一些。
教育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视的根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我们国家传统的育儿方法中有很多优秀的方法。
在《学记》中就详细的阐述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
这些优秀的传统育儿方法有很多,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实践。
现代的教育理念都是在传统的育儿之道中演化而来,我们传统的育儿思想多是从道的层面来论述的,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多注重的是术的层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其根本之道,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道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向和原则。我们懂得了教育之道,在道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多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特征,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特征来进行教育,就是最好的结合。
育儿教育好方法有哪些?
因为年龄段不同,方法和侧重点就不同。
具体分三大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
三岁前的幼儿基本是一张白纸,完全学习模仿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家庭成员相互关爱,为他人着想,互相帮助,懂得分享,尊长爱幼。
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好的性格。引导孩子处理情绪,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做好人格教育。
多用赞美的语言,如,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你是最有爱心的孩子等等。
四岁开始进入童蒙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学习认字。诵读经典《三字经》《***规》,《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等。
用圣贤的智慧端正心性,培养正知,正见,正心,正德,正念,正行。
到了十三四岁上中学,开始进入少年养志阶段。可以培养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至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