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就如钱丢了可以挣,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没有教育好,也许一辈子也没法弥补,一辈子的痛彻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学告诉你,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预防的。
所以懂一点教育,是每一个家庭一辈子的幸福,''惯孩子就是害孩子''这句话,可能流传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悲剧在发生,比如某明星15岁的孩子居然犯了***罪的错,这能不是一辈子都痛彻心扉的事情吗?
所以也因为这一点,李玫瑾教授会那么的广受欢迎、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玫瑾教授的话语,可以用''雪中送炭,没齿难忘''来形容,因为她拯救的是孩子,预防的是痛彻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值得收藏的话: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来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逻辑论证,体现着她的科学与严谨,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种预防孩子任性妄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了才不会胆大包天恣意妄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顾及他人感受,试想,一个自私的,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公司,怎么能开心健康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么叫做溺爱,溺爱,收获的是,十年二十年后悔青了肠子的后悔。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具体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时候,比如孩子哭闹着还要买小汽车,这时就要把孩子抱到一个单独的安静的空间,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看着他哭,让他知道任性没用,不哭了,再跟他说,要可以,但必须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
更具体的操作与后面存在的道理,篇幅关系,咱有机会再聊好吗?
谢谢各位亲耐心看完,若觉得还行,记得点个赞呦!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先不说这种育儿方式是否有效,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如果我们又打又骂又说教又走开会出现什么问题。
孩子犯了错误
1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上来一顿打的话,不但给孩子身体上造成伤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但是这样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会畏手畏脚,没有自信,因为他不敢犯错。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现在对“孝子”这个词,会有一点点贬义在里面。因为这样的人只会听父母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不怕,那么越打就会越让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听话了,但是其实心里不服气的,时间久了要么爆发,要么憋出病来。
2父母用恶毒的语言骂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有时候父母急了会不***思索地说出很多伤人的话,有时候自己并不觉得,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会记在心里的。这样的孩子也会产生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父母眼里居然这么差劲。
3说教就是讲一些没有意义的大道理,道理***都会讲,但是有几个人会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难吧,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唠叨叨,孩子只会觉得心烦,脾气变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不管不问就走开了,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没什么大错,那么他以后可能还会犯,错误会越来越大,导致严重后果。
所以说,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么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还是可取的。听上去道理很简单,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为孩子犯了错,父母有时候很难平复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我很喜欢李玫瑾教授,很赞同她的很多观点。
打、骂、说教、走开,行得通吗?
孩子从你的“打、骂、说教、走开”这四种反应中,会学到什么?
是不是会学到如下几个技能?
(1)以暴制暴
——当他面对弱小时,他也学着你用武力解决问题;或者,当他长大了,会用武力反抗你。
(2)语言暴力
——你骂他,他骂比他弱小的同学。你骂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长大当爸妈了,再骂他们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镜像神经元,教育模式也会有传承的部分。
(3)唠唠叨叨
(4)冷漠
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的育儿方式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但任何问题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还需要父母看孩子当时的具体情境。
任何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对于李教授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我们也了解到是针对3-5岁孩子而设计的。3-5岁的孩子处于成长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观察身边的世界,当他们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哭闹是最便捷的途径,也是对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爷爷奶奶在场,更是立马心软,“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就是针对这种情况,对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和心理学实验的“延迟满足”有相似之处,但更具有实操性,非常值得家长们借鉴。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对孩子哭闹请求满足时候***用“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而是在他情绪平静后,鼓励孩子在下一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闹。
年龄3-5岁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孩子哭喊达到目标,这也是非常清晰的应用场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对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判断,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还是一种无理取闹,只是想通过哭喊来达到目的,这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细微的差别。
比如,在逛书店,4岁的儿子非常喜欢那套恐龙绘本,但是你觉得贵,而且最近刚刚买了不少新绘本还没看完而不想买,或者把书名抄下来到网上买,可以省下不少钱。
于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气坐到地上打滚不让走。此时此刻,你会怎么做呢?妥协买下还是遵循“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原则呢?
其实,父母的做法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此时此刻,你准备如何和孩子沟通。在公共场合哭喊,不太适宜,所以,“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是一个原则,但如何让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毕竟这里不是在家。
接下来的处理,可以询问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套绘本,来判断绘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还是一时看见心血来潮就要买,如果真心很喜欢,可能是在同学那里听说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满足他买绘本的同时,给他提一个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书架,把绘本归类,或者看完这套绘本后给自己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满足,但也不能因为年龄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适的办法是,判断当时的情境,做出最优的选择。
有道理,但并不实用!或者说对于大多数爸妈不实用!因为这对爸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甚至是生活经济要求都非常高!
对于每个爸妈,其实都希望能做到整个育儿过程“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都希望能够坚持科学、健康的育儿方法。但,真的经历了之后,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很难!每个爸妈的素质和能力都不同,对于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知和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做法很难统一。
李玫瑾教授作为知名的心理学教授,她的很多育儿理论很接地气,但正确的理论,并不代表一定实用!
试问,有几个父母在整个育儿过程中能做到不打骂,不说教?我自己也在做科学育儿的工作,也会通过很多育儿的案例和细节,把理论放到实际当中去。通过一点一点的细节性调整,让理论更有说服力,让实践更具有科学性。
但,即便这样,很多爸妈的回复评论,依然是,太难了,太难了!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父母几乎很难把身心打理的干干净净的状态去带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比较火的“佛系妈妈”,其实也是从侧面在证实“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理论的实用性和正确性。但扪心自问,又有几个妈妈能做到“佛系妈妈”呢?
这个笑话其实并不一定只是个笑话。
老人带孩子,育儿方式跟我们不一样怎么办?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虽然累,但是我觉得都值得。因此,我认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孩子最好不要老人带,先不说老人带的好不好。
首先,我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还是得自己带,这是当父母的责任。父母养育我们已经很辛苦了,现在他们退了休本该享受晚年的生活,但是却要拖着年迈的身体帮我们带孩子实在于心不忍。经常看到一些熊孩子把爷爷奶奶折磨的不知所以,打不得骂不得,累的满脸憔悴。
而且,老人带娃多半比较溺爱孩子,喜欢什么事都代劳,这样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都比较欠缺。
老人带娃的方法大多还是传统的方式。比如在娃的穿衣问题上,他们总觉得孩子冷,给娃穿的[_a***_]多,导致孩子总是满头大汗。所以,有段子说“有一种冷叫你妈/奶奶觉得你冷。
此外,老人带娃太过于小心翼翼,他们生怕孩子可磕着碰着,娃爸妈责怪,因此经常是这不可以做,那你不会,孩子的好奇心、胆量、自信心都在这一次次的否定中抹杀了。
老人带娃还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两代人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老人带娃不仅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照顾,反倒让自己更加心累,这就是我宁愿自己带两个娃,也不要老人帮忙最主要的原因。
当然,如果夫妻双方都忙,都不能能为娃作出牺牲,必须有老人帮忙,那么要想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恐怕要提前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老人只负责孩子的日常起居,教育娃的责任还是要由父母承担。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不加干涉,态度保持一致。
二,充分肯定老人的作用。老人是帮忙带娃的,他们没有责任,因此,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应保有感激之心。
三,在对待孩子的某些问题上,要提前私下沟通,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这样会让孩子在夹缝中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