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家长高效参与教育过程,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我是@心理咨询师慧心谷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关于问题:“如何让家长高效参与实现家校共育?”我的回答是,多沟通、少矛盾、提意识。
以下是我的观点,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一、突破家校沟通难题
我现在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最大的难题是一部分家长和老师没办法互相理解,老师认为家长没有尽到责任,家长认为老师不负责任,关注不到位,这样大家都在互相推诿,尤其班主任工作极为难做。
二、家长合理期待,减少矛盾升级。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都希望孩子成绩优秀,心愿是好的,但要提醒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努力尽力了就好。
三、部分家长的学习意识欠缺
每一个人都担负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知识,科学育儿是这个时代的需求,孩子的教育没办法重头再来。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确实是不懂教育不会教育也很苦恼,还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孩子,留守儿童问题相对会多些,学校应多一些讲座班会之类的加强宣传给予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育人,学校教育是育才,家校是一种互为补充的教育关系,不是学校的单向重复,家校合一,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伙伴。让家长高效参与教育一般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家长深度参与孩子的培养,可以随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家长可以通过网络APP等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
学校可以利用亲子活动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丰富的亲子教育机会。让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增进感情。
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或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如何去爱孩子。让家长从溺爱转向智爱。
学校可以评选优秀家长,请家长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家长的教育不平,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感谢邀请:
增加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联系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和学校是每个人学习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两块“根据地”,“生在家庭、长在学校”也是教育活动必须直面应对的最大挑战。那么,应该如何协调处理好家庭与学校之间关于“家校共育”共同***孩子学习成长的问题呢?
孩子茁壮成长是家庭最幸福的事情
如今学校多实行封闭化管理,校园内除了学生和老师极少见到家长的身影,这种封闭的管理形式对于校园安全确实起到了极好的预防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家长进校园的机会少了自然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就少了,在沟通极少的情况下良好的“家校共育”又从何谈起、做起呢?
人们常说:“关系是一回生、二回熟、回四回肉贴肉。”是呀,每个人都有防范心理,非熟悉的人之间都会保持戒备心,又何谈良好的“家校共育”呢?做好“家校共育”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频次,比如在当前学校放学时间普遍比较早,而多数家长都难以做到及时接孩子放学回家并辅导好孩子完成作业,在此情况下便可由同班级家长轮流和老师一起在校辅导孩子们完成作业;高年级学生在自习期间可适当挑选家长到课堂陪伴孩子们一起学习,让家长对自家孩子和同学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建立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有机会与孩子一起学习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课、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校园亲子互动越多成长越幸福
家长会、家校通是目前家庭和学校沟通最常见,也是社会最常见的方式。但是,家长会因为频次少,几乎成了家庭教育讲座或成为学生在校情况的通报会;家校通虽然能够时时呈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是屏幕没有温度、没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