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不知道题主写***的时候,会不会涉及到婚礼部分呢?我觉得唐朝人民结婚很有时代特色,非常喜庆热闹。流程比较长,环节也多,才不会像古装剧那样掀掀盖头这么简单。隋唐时期的婚礼基本上承袭传统六礼,即: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男方若是对某家姑娘有意思,便可遣媒人到女方家送礼物以表意。女方若同意婚事,则收下礼物。
问名:男女双方交换生辰八字,以及各种周边信息,然后神棍们会帮两人看是否有相冲相克之处。
纳吉:男方到祖庙去占卜婚姻的吉凶,如果为吉兆,则通知女方,并送财礼,用雁为贽礼,也可用鹅来替代,缔结婚约。这个部分是强调形式,重头戏是后面的纳征。
纳征:即是“大聘”,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主要是财币),聘礼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的贫富与身份。当时社会对于这份聘礼可谓十分看重,聘礼的额度也渐渐水涨船高。如果不幸囊中羞涩,甚至家徒四壁,没有能力置办聘礼财物,那么真的可能打一辈子光棍了。《旧唐书》中就记载过一个人因“家贫无以为礼”,而导致“年六十不识女色”。掬一把泪……
请期:对于结婚这档子事,纳征的完成标志着订婚阶段的结束,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过了纳征,就差不多尘埃落定,那便敞开天窗说亮话——定婚期吧。男方家择定结婚佳期,并写在婚帖上,由媒妁携婚帖和礼物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是收下,便表示如约,成亲的日子就此定下来啦。夫妻 洞房办事 不顺利,不好看不中用,中 、医、改 善 调、理,看(kkd881)这个鵬友圈,更【 挺】 时间更 持 久! 否则就再行商议,一直到双方满意为止。亲迎: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终于折腾完前面一大堆既正规又琐碎的事情,迎来了正式成亲这个大好日子。(此处应有掌声!)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就没有那么麻烦,一般只需要走说媒、下聘、亲迎三项而已。不过,新郎新娘们要做的事情可多着呢,特别是新郎,种种艰难还在前方向你招手。
催妆:唐朝在近三百年内,诗人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诗歌佳品随手拈来,上品更是不计其数。唐诗之所以繁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作诗这项活动,有着强大厚实的民间基础。新郎前往女方家迎新娘,花车到门后第一件事便是要作诗,催新娘子化妆出来。如果新郎文才不佳,就由伴郎代替。总之作诗催妆这个活是跑不了的,就看谁做而已。比较出名的催妆诗就有卢储的“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下婿:催妆诗比较文雅的迎亲习俗,同时还有比较粗鄙的“下婿”风俗。新郎到女方家时,女方的亲戚朋友们会用种种方法戏弄新郎。新郎越是躲避狼狈,越是能给婚礼增添欢乐气氛。只要不玩脱就行。
障车:催妆完毕后,新娘子上车,可以稍稍喘口气。新郎官就得应付车外热情洋溢的人民,拿出礼物或是礼金分散给众人,让欢脱的哥们姐们让出条道让花车过去。
跨马鞍和传席:跨马鞍是指新娘被迎娶到夫家,于入门之时,在观鞍上象征式地乘坐,取“平安”之意。传席则是新娘下花车后,双足不能直接踏在地板上,要一步步走在预先铺好的毡席上。
#丁酉新春#
唐朝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香云缭绕的环境之中。他们的身上散发着香味,浴缸中加了香料,衣服上挂着香囊。庭院住宅里幽香扑鼻,公堂衙门里芬香袭人,而庙宇寺观就更是香气弥漫了。皇帝登朝时要熏香,祭祀时要熏香,看大臣的奏章之前要熏香。进士考试前,主考人和考生要在香烟袅袅的香案前行礼。
唐玄宗时的宁王,除非口中含有沉香和麝香,否则不会对人开口讲话,“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唐中宗时代有一种高雅的聚会,大臣们在会上“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
唐朝人吃菜离不开蒜,吃鱼要拌蒜,吃肉也要有蒜。他们把蒜加工成蒜齑或蒜酱,吃肉的时候蘸着吃,全唐诗里就有“蒸豚搵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说法。他们还喜欢用橙子和橙丝调味,吃鱼的时候就放很多橙子酱。
唐朝禁止吃鲤鱼——很奇怪的规矩,理由是“鲤为李也”,就是国家是李家的,所以鲤也犯忌讳。敢买鲤鱼按规矩要挨60大板。不过尽管朝廷三令五申“禁断天下***捕鲤鱼”,唐朝人民对鲤鱼的热情还是难以挡住。
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唐朝人酷爱吃生鱼,他们叫鱼鲙,甭管海鱼河鱼、鲈鱼鲫鱼,都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史书里大量对切鲙高手的记载,切的好的刀法技艺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切出来的鱼片薄得像丝一样,轻得吹口气就能飞起。市面上还有《砍鲙书》这类烹饪手册之类的东西,教大家什么“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等各种刀法。
如今人们囤金子作为硬通货,唐朝人囤胡椒。大历十二年,唐代宗下旨抄元载的家,结果发现了八百石胡椒,举朝震惊,这情形就跟前阵子抄某贪官的家,数钱烧坏了4台验钞机的观感一样。
唐朝时的广州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城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印度来的佛***住在他们自己的寺庙里,躲避呼罗珊的迫害而来到广州的***建起了自己的***寺,白天他们都在船上进行紧张的贸易活动,日落时分的鼓声一响,他们就回到自己的居住区,而到晚间又都跑到夜市上来用各国语言讨价还价。黄巢起义时路过广州,一下***了10万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