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可宝网 - 您的全方位母婴健康与成长指导专家,从孕期到调养全程陪伴

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是什么

  1.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2. 不由自主地想让大宝让着二宝,俩孩子的妈妈如何才能不“偏心”?
  3. 二胎后的你们,是怎样让大崽爱护小崽相亲相爱的?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5岁以后,很多孩子已经能清楚地知道男孩女孩的差别,也知道了什么是所谓的“男朋友”“女朋友”。所以,大人某些自以为是的玩笑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无法理解大人脸上的暧昧笑容,只能留下不好的回忆和体验。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性比较好奇,会问爸爸妈妈“我是怎么来的”。有些父母羞于解释,无***确解答这个问题,会说“你是妈妈从垃圾桶捡来的”“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以为自己是被抛弃的。

在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性意识前,有些大人喜欢和孩子开一些愚蠢的玩笑,从而混淆孩子的认知,有些玩笑甚至给孩子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有一个童年玩伴,被大人的愚蠢玩笑影响至今。在他5岁的时候,一些闲来无事的大人逗他:“你知道爸爸妈妈晚上在一起干什么吗?”他当时还小,不清楚这些大人们的“八卦”,大人们就逗他,甚至用一些粗俗的语言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后来他的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感觉受到了侮辱,爸爸还打了他一顿,警告他以后不许再说这种事。成年后,他对性讳莫如深,见到女孩就会紧张脸红,特别抗拒和异性接触。他觉得性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但是真正的羞耻是那些大人们的哄堂大笑,还有父母的暴怒。这些体验直接影响了他和女性之间的接触,使他无法顺利进入亲密关系。

父母有时候会把自己对性的态度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在无意识间也会认同这种态度。例如,有些父母无法认同自己的性别或者认为性体验是糟糕的,那么他们会把性变成一种禁忌,这种禁忌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和异性的接触。有些孩子成年后与异性接触时总会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暧昧感,这实际上是对性的误解。

看到这个话题,我想讲一个小女孩的事儿。她本是女儿身,却被奶奶灌输为自己是男孩。

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小女孩住在我们隔壁小区。她的年龄大概介于10至12岁间。

为什么我对她印象较深呢?因为很多年前我听过她家的故事。此后每次遇见这个孩子,我都会有意无意看一下她。

故事是她小区几位邻居讲的。

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重男轻女的育儿准则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约十多年前,她还不会走路,家里出了变故。

她的爷爷喜欢打牌,有一次她的爸妈吵架特别激烈,然后爷爷去帮她爸爸,她的妈妈一气之下拿了啤酒瓶砸爷爷的头。

后来爷爷不治身亡,她的妈妈进了监狱,一直到现在没出来(也可能出来了)。爸爸这么多年一直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奶奶。

奶奶大概在六七十岁。这么多年,邻居说从未见过她爸妈回来过,倒是她奶奶隔三差五带不同男人回家,而且在小区也不怎么避嫌。还经常和这些老男人出去跳广场舞。

但是特别奇怪的是,明明她是个女孩,她的奶奶从小一直把她当男孩养。而且近几年奶奶把她养的越发壮实,比一般男孩还要壮一两倍。肚子特别大,圆滚滚的。身材不管正看背看,都是男生。平时奶奶给她买玩具也是男孩子爱玩的,她的玩伴也大多是男孩。

十几年以来她一直留着男孩的头发,穿男孩的衣服,哪怕她穿的衣服中性一点,但是不是的,我每次见她都是穿彻底的男孩的衣服。至于她的声音,偏女孩一点,面貌又偏男孩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是人心中某种愿望诉求,它影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家长心中会用一个理想的形象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不出众但也不能表现得异类,老师没有孩子成才的压力或许并不会强制孩子们的行为规范,在追求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下,也容易会简单地将不区别对待粗暴的与平等对待画上等号。例如,成人会赋予游戏材料一些性别标签,男孩子可以得到汽车、***,女孩子可以得到娃娃、彩色蜡笔,就连颜色都有男女之分。再打个比方,角色游戏中固定有“爸爸”“妈妈”,通常会由女孩子当“妈妈”,男孩子当“爸爸”,老师会要求游戏中的分工合作,心照不宣地体现在“妈妈”在家忙家务,“爸爸”会出门工作,无形中就是给孩子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印象。这就让孩子成长在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判定的环境中,真正平等的性别教育环境到底是什么?

1.适宜的教育。人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受到后天环境影响,从生物学角度知道自己的身体性别,从心理学角度感知自己的心理性别,在人际交往中完善自己的社会性别。真正符合人需求的性别观是基于对生理性别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性别角色定位。

2.动态的教育。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逐步建立性别意识,他们在与人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模仿他人的行为会收到周围环境给予的反馈,强化符合性别的行为,惩罚不符合性别的行为。通过周遭环境的反馈他们进一步确立整合对性别的认识,进而发展自己特色的性别想法。为了帮助幼儿脱离刻板的性别观念,在角色游戏中不妨让孩子们跨性别限制的选择角色,女孩子能够当“爸爸”“哥哥”“爷爷”;男孩子也体验一下在家照顾宝宝,洗衣做饭。

承担幼儿教养责任的角色主要有家长和老师,他们本身具有的性别意识会成为纠正孩子行为的模版。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已经固定化的社会意识通过教育传递给下一代,受教育者也是生活在社会系统中,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说受教育者最初的认知、观念和初步概念的形成是与教育者、各种实践活动互相作用结果。即使是一些家庭教育指导类书籍也会有一种观点,男孩子就是朝着阳刚的方向培养,女孩子就是朝着贤妻的方向培养,“娘娘腔”“女孩子”等都是离经叛道的表现,且不说性别意识和行为出现的先后顺序,社会自由化和多元化进步不应该约束个人个性化的发展,在合理合法范围内的特性都应该被允许和尊重。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性别的教育

1.幼儿有时会问到有关于性的问题时,应该以积极的、乐观的引导幼儿对性的认识,因为知性的孩子更健康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_a***_]爱好和实际情况,在幼儿能理解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教育。

3.正确对待幼儿的过分行为,家长要给予幼小的孩子充分的爱抚、感情和安全感。

4.幼儿被性伤害的***经常有发生,而孩子们之间因为不懂隐私部位的保护,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孩子的性别教育以及安全教育都有了新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有危险的时候才想起来教育,在孩子出门之前,家长就应该多教育孩子保护好自己,配合幼儿园的老师一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相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及早教育。

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岁以前是比较好的时期。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孩子对于性别已有较清晰认识,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是天真无邪的,较早地让他们知道一些性别知识,要比他们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讳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

面对孩子提出的***方面的疑惑,家长务必正确引导和耐心解释,不要回避或者欺瞒孩子。孩子可能会问这些问题: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等等。这是一个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回避或闪烁其词,不要用“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来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观念。

父母不能让小孩子从小就产生性别歧视,特别是对女孩的歧视。有少数重男轻女的家长,不喜欢女孩,使小孩从小就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种就是对男孩子的溺爱,这也是一种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发生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

不由自主地想让大宝让着二宝,俩孩子的妈妈如何才能不“偏心”?

我家只有一个宝宝,而且我没有要二胎的打算,如何分均这份爱确实是个很让父母头疼的问题!我就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1.手心手背都是肉

无论老大还是老二,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的,老大为何往往“吃亏”呢?就是因为他比老二要大,我们的认知观念是“大的要让着小的,可是做父母的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不要一味的让老大忍让,否则老大会觉得自己所有的好东西都被老二占用,会对老二产生烦感!

2.一碗水端平,尽量公平

不要以年龄来分他们享用的物品,记住一定要买两份或者是平均分,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父母对他们都是一样的,不要让老大产生“老二抢走了我所有东西”的观念!

3.以爱出发,共同分担

老二对于老大来说可能是“多余”的,二胎家庭往往忽略了老大的感受。如果有了二胎更要照顾好老大的情绪,时时关注,让孩子从内心来爱二宝,让他明白“爱不是分割,而是叠加”。多了一个人去爱他,也需要他去爱这个人。

其实要想让老大能真正的接受老二,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偏心老大!老大看到老二的出生,他不会像我们父母想的是给他有个伴,或者是我们老了弟弟妹妹可以替他分担赡养老人的负担,他更多的是想着有人分享了他的爸爸妈妈,甚至是抢走了属于他的关心,他的爱!所以我们不能总觉得老大大,就应该让着老二,其实不然我们更应该在初期多多的把精力转向老大,多多的关心他,让他自己感受到弟弟妹妹的到来,并没有抢走他的爸爸妈妈,而是世界上又多了一个爱他的人!

是的,不由自主地想让大宝让着二宝,这是一个妈妈关于保护弱小的心理。

关于俩孩子的妈妈如何才能不偏心,核心点其实就是两个孩子和谐不打架,就会减弱妈妈偏心的心理。

我曾经也为此问题感到头疼,咨询了身边俩娃的妈妈,说不偏心的有,少!

先说我自己吧,从心理来说,我偏心老二,因为他小,肉嘟嘟的正听话可爱的时候,自然讨喜一些。但是还要保护老大的心理,我总结几点如下:

1老大老二相差两岁,从年龄上来说都是小孩,我就经常在他们打架的时候念:哥哥保护好弟弟,弟弟尊重好哥哥。我总念总念,为了增强他们的意志。也有一些效果,当然这都是潜移默化的。

2.在他们打架的时候,我会先问清事情,有的时候让他们自己解决,要不就先分开别在一起玩了,很多情况都是他们一会就自己和好了。所以,我建议两个孩子的妈妈不要太纠结怎么过处理他们打架,因为他们会有最好的适应对方的模式。

还有,很多有经验的家长也说过,只要把老大教好了,老二自然也差不了,因为老大就是老二的榜样。说的话比家长更有影响力。

这点我也是非常认可的,我们家老大自学能力很强,4岁认字的水平相当于小学三年级,但是都不是我们刻意教他的。所以现在老大会给老二讲故事,在老大的带领下,老二也喜欢看书,听故事,认识了很多的关于恐龙的知识。

两个孩子的关系只要家长平衡好了,他们和谐了,家长偏向的心自然也就减弱了很多。

我家老大马上五周岁了,老二快十一个月了,刚有老二的时候,老大去医院看我们,说妈妈你能抱着我睡觉吗?我鼻子酸酸的,忍着刀口的疼抱着他在病床上睡了两个小时出院后我们也一直没分开,我晚上搂着两个孩子睡觉,我都是先哄老大睡觉,如果老二闹那就让他爸爸抱着哄一会儿,到了两个多月不到三个月时,老大就说,妈妈你先哄妹妹吧。我会刻意提醒自己偏着老大点,要给他适应的时间,让他知道父母给他的爱一直都在,他就会从心底接受妹妹的。

我是两姐妹的家庭中长大的,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并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觉得父母对我们都很爱,很公平。究其原因是让两个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而理解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平时我会经常会给大宝解释什么是公平,让大宝理解。在吃的喝的上面,一般是都有份。但是严格一人一份反而不公平,因为哥哥大五岁,吃的多些。玩具也一样,虽然哥哥大很多,有时候还想玩和弟弟一样的玩具,这种情况下我不会买两份,而是让他们一起玩。

但是有些事情不能量化,比如哥哥不能打弟弟,但是弟弟生气打哥哥。我告诉哥哥,不让你打弟弟是因为你已经懂道理,但是弟弟不知道,他来打你,你可以抓住他的手,不让他打,等弟弟大些我们一样会教他不能打哥哥。

除了这些,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不能时时处处压着哥哥,弟弟不对就要说弟弟,建立起两个人融洽相处的方式。从内心而言,真正做到不偏袒,不偏心,孩子懂事后理解的。

二胎后的你们,是怎样让大崽爱护小崽相亲相爱的?

您好,我是兰兰。大宝6岁,小宝5个月。我们父母是做到这几点让他们相处愉快。

1.在小宝出生之前,问问大宝对于小宝到来,对他有什么影响,我大宝首先想到的是,弟弟会和我抢玩具。我告诉他,他不会抢你的玩具,你不玩的玩具可以给弟弟玩。有了弟弟,你就有一个小伙伴,可以说知心的朋友。弟弟可以一直在你身边陪伴你一起成长。陪伴是人深情的表达。这样大宝的防范心理不会强,他开始接纳这个新成员到来。

2.父母一时没空看护弟弟时,大宝会看着弟弟哭,靠近他,或有时,和弟弟轻声说着悄悄话,或有时,以一个小大人姿态教育小宝,或有时,哼哼小曲,或有时,拿着玩具逗笑小宝。看见这些情景,我当场夸赞大宝做得好,有哥哥样子,说他懂事话,大宝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下次任然会带好弟弟。

3.不要拿大宝与小宝做比较,攀比只会让大宝心理有阴影。其实,大宝和小宝都各有千秋,我们做父母要接纳他们的不同。

4.开展一些大宝和小宝都可以参与游戏,比如,大宝学习手指操游戏---盖房子,大宝一边做手指操一边唱歌,我家婆牵着小宝做手指操。又比如,我抱小宝太累了,大宝在那里无事做,这时,我会把小宝的脚放在大宝的肩膀上,然后我们一起走起来,像是“开小火车”,到了一站,大宝停下来,报一下停靠站名字,报完,又开始启程走起。开心😊的嫩芽就这样发了。大宝和小宝相亲相爱相处真好。

做为一个二胎妈,对这个问题很有发言权。但我认为把两娃“相亲相爱”改成“相爱相杀”会更适合些,因为“相亲相爱”基本是不存在的!

我不知道那些两女儿或一男一女家里的情况是啥样的,在我们家,永远都是充斥着一股很浓的火药味。一天会听到哥哥无数次的大吼:你干嘛?紧接着是“啪”的一声,然后便传来了弟弟的大哭。

这种场景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弟弟总想着跟哥哥玩,哥哥却很不屑,总不让弟弟碰他的东西,这时,如果弟弟不识相,那么势必引来一场“杀身之祸”。

两兄弟在一起画面是先“相爱”后“相杀”,刚开始玩得好好的,但不到几分钟就开始“相杀”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两兄弟成长的必经之路,妈妈们不用太刻意去阻止,也不用总希望他们“相亲相爱”,因为即便他们表现出“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着不爱对方。

比如,我们家哥哥虽然嘴上说不喜欢弟弟,但一听要把弟弟送人却又急了。有次一个朋友***装要把弟弟抱走,急得哥哥直掉眼泪,让爸爸赶紧去把弟弟抱回来。

比如,哥哥跟其他小朋友闹矛盾了,弟弟看到后会朝对方大吼:干嘛!并义无反顾地冲过去帮忙,才不管自己是不是打得过人家呢,那种气势连老母亲看了都无比感动!

所以,做为父母,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也不要太紧张他们的关系,两兄弟或姐妹在一起打打闹闹无可避免,这也是增长感情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他们的战争,父母最好不要过度干涉,不要总希望大的让着小的,我们要做的是在事后对他们进行引导,告诉彼此,除了打架,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并教会他们更好的相处方式等。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skbw.com/post/2642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