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制定各种规则,会破坏他的自由天性吗?
我觉得对于孩子不要设立太多的规矩,因为在我眼里规矩是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天性应该受到保护,他们需要有一个智力和思维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个时期内,它可以有开放的自由的思想,不受局限的去想象去联想。这样有利于开拓他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所以我觉得不用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因为中国现在普遍学生的思维定式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和国外相比,中国学生创造力与执行力创新力都不强,其实这和现在教育制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我觉得孩子在发展的时候让他们尽情地享受这个自由,因为当他们长大了社会自然会有很多条条框框约束他们的行为他们想法言行举止。在他们有能力自由发展的时候就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去畅想去成长吧!
我的大宝上幼儿园中班,近期出现了不多不少的小叛逆,让她做什么,“不要”;让她不要做什么,“我就要”。让我着实恼火。
有一个特点是,大宝喜欢小贴纸,又总是想要买新的玩具或者礼物。我只能抓住大宝这一弱点,进行对症下药。
我告诉她,从现在开始,你的每一个玩具都要靠自己努力来获取,哪一个表现很棒就会得到数量不等的小贴纸(贴纸也是她喜欢的“小猪佩琪”)。得到的小贴纸全部贴在sticker book上面,累积得到一定数量的小贴纸才能换取相应的礼物。换取礼物后,贴纸数量清零,又从新开始。
为了让规则简单明了,我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把细则都画了出来,对中班还不太识字的娃来说,一看就一目了然。如下图:
这是上学的一些小规则。
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小规则。
这是对应贴纸得到奖励的程度。
对大宝来说,这样的奖励机制还是比较管用的。每天都要在sticker book上数几次,问我“妈妈我有几个贴纸啊?”当她看到这样那样的新玩具想要的时候,我问她“贴纸可以换了吗?她回答“还没”,便乖乖的不再说话了。当然这也需要家长有一定的原则,比如娃这时候不依不饶,哭着闹着非要买玩具,那肯定是不可以的。如果第一次规则打破,那原先制定的规则就如同虚设了。
我认为,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没什么不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要制约了孩子的自然成长,也不要磨灭了孩子的兴趣。
给孩子制定规则,是必须的。如果不给孩子制定规则,尊重所谓的自由,那孩子就会无法无天,反而会害了孩子。自由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
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管理***彼得德鲁克的SMART原则。SMART原则五个字母分别包括:
S(specific)是具体的;
M(measurable)是可以衡量的;
A(attainable)是可以达到的;
R(relevant)要和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相关性;
T(time-bound)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SMART原则的初衷是为了考察管理者对员工实施绩效和对目标进行管理,同样也是用于日常生活中布置工作和制定规则。
我们在给孩子制定规范的时候,规范本身要具体且可衡量。比如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我们可以规定,在每天的8点到8点半之间读两本书,一本中文书,一本英文书。这就符合了具体可衡量,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目标相关,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的规则是比较明确且容易执行的。如果只是笼统的说要读书呀,至于读什么什么时候读怎么读都没有说过,那就很难执行了。
我想,那不叫矛盾,是兼容并包,我们为人父母者大都而立之年,在社会混迹这么久,如果还只是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时间,未免不够成熟。
在黑与白之间是有灰度空间的存在。
我相信,孩子们在自由与界线间能和谐相处。这期间你需要做到:
2、每一个人都持之以恒的遵守规则,而不是随心所欲。
3、给孩子一个磨合期去接受规则。
4、家长温和而坚定的语气。
给孩子制定各种规则,是不会破坏孩子的自由天性的。
孩子和我们成人一样,在自己享有方便、整洁和秩序的时候,同样有义务维护方便、整洁和秩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坚持自己合乎规则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种自然习惯。当这样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我们就能步入期待中的道德自觉境界,进入了守规则的人群。习惯需要养成,习惯需要培养 ,习惯依赖于环境的影响。
当然,形成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促使规则意识内化,促使责任感升华,促使“规则无人看守”时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