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已经一岁了,摆积木总是推倒,好像也没有耐心,怎么引导?
我是心理医生小蒋,关注我,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健康小知识,如有疑问,可以私信我。
孩子正在学习表达自己的愿望。他在堆积木的时候,很想把它堆得高高的,可是它却倒了,孩子这时候大哭大闹,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能达成。如果你看他哭得这么厉害,就赶紧帮他堆一个,于是他就以为只要哭闹,爸爸妈妈就知道自己想怎么样,就会帮忙。下次遇到别的困难时,又会***用同样的方法。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赶紧帮他的忙,或者苍白地劝他“别哭了”,而要告诉他哭闹不能让积木堆起来,只有耐心地重新堆砌,才有可能成功。
爸妈可以和他一起摸索让积木不倒的方法,多尝试几次,坚持做下去。如果宝宝拒绝帮忙,那就爸妈自己玩,宝宝一般都会模仿“偷学”的。总之,爸妈的作用就是在宝宝失败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有策略的支持。
是这样的,一岁多这个阶段就是这样的,喜欢听倒掉的声音,喜欢看你因为倒了而烦恼的样子,他会哈哈大笑。我家宝宝之前也是如此的,不管我如何去说他都一定要推倒。
但是现在就不会了,会学着看我搭积木,学着自己放上去,然后开心的笑。
每个阶段的小孩的表现都不一样的,他的变化是随着大脑发育情况而变的,父母有时候不需要太焦虑。就比如,宝宝口欲期的时候,总爱吃手指,你怎么阻止都没用,但是我从没有阻止过他,我知道他正处于口欲期,吃手是他对外界的探索,我要做的就是帮他把手洗干净。后来,过了那个时期后,我家宝宝就再也没吃过手了,相比较而言,有些宝宝很大了也还是会吃手。
有时候,这种正常发育阶段,作为父母,不用太着急,只要好好去了解宝宝成长,多学习,就能坦然处理宝宝的问题了。
对于宝宝推积木,因为他还没有这个意识,平时多陪他玩玩,他推,你再搭,再推,再搭,等他有这个搭积木的意识了,那就好了,他就会学着你搭了。
这是我经历过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个年龄段是正常的。孩子为什么推倒积木?其实他是在进行一个空间探索。对很多孩子来说,“推倒”其实也是一种积木的玩法,并不说明孩子没有耐心。孩子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着急,更不用批评。
如果孩子正在专注地玩积木,父母应该尊重并欣赏,甚至积极加入一起玩,如此可延长孩子的注意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父母陪孩子玩积木的时候,不管是垒高还是推到,只要最后游戏结束的时候,不要是以推倒不管结束,而是引导孩子一起收拾好玩具就没有关系,如此可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如果发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有放弃、坚持不了、甚至带有情绪的情况,家长应该不急不躁,先帮助孩子完成游戏,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以后,再陪孩子继续玩,同时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想让孩子做事更有耐心,一个好办法是:在孩子进入2岁半到3岁,父母借助精细动作的培养,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通过亲子游戏,给孩子能力所及的小任务,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父母给予夸张的鼓励。孩子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就感,会更期待下一次的探索体验,也能在探索中保有更高的耐心。到了3-6岁,孩子的精细动作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且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喜欢探索了。此时如果父母再去培养,就不会有原来那么好的效果。这也就是敏感期的意义。
我家孩子就喜欢推倒积木和打倒其他的玩具,他觉得这样很快乐,还让我跟他一起打倒,我都不太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花时间搭的积木,很大很漂亮,他过来看见马上给打倒,打倒了他就很开心,有时候,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搭积木,他搭两三块就打倒了。还要把我的也打倒。
作为一位二胎妈妈,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孩子不是没有耐心,也不需要大人引导,他其实是在感受堆起来、推倒、堆起来、又推倒的感受。
建议妈妈们可以看看《关键时期关键帮助》,对宝宝们的一些“奇怪”的举动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其实妈妈们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引导了。
如何不烦不燥,心平气和与孩子互动沟通?
沟通,是一种交互关系,而关系中空间距离的相对位置,传递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影响。
所以,在亲子沟通过程中,运用空间距离相对位置的变化,同样可以很好的改善我们的沟通效果。做到不烦不燥,心平气和。
距离在我们亲子沟通的过程中,预示着至少两种不利于我们的状态。
一是沟通的现实距离
我们离开孩子较远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弱,而孩子在其他情境之中受到的影响力很强。这时候,如果我们发现某些需要沟通的问题,立即开口去说,往往没有实际的效果,甚至会被无视。而且,为了让我们的声音可以传到孩子的耳朵里,往往我们需要“大喊大叫”,听起来急躁、充满情绪,让人心浮气躁。
如果我们在工作,我们的身份是员工;
如果我们在做家务,我们的身份是丈夫或是妻子;
如果我们在与友人交往,我们的身份是“朋友”;
如果我们在如果我们在***消遣,我们的身份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