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如何斗败肃顺等八名大臣的?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咸丰十一年,公历1861年8月21日晚上11点多,咸丰皇帝命丧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在此之前,咸丰已经病得非常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他没脸回京城,又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死后,自己儿子太小,这江山社稷会走向何处。
他最终想出来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置以协办大学士肃顺为主、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辅的顾命八大臣,外加两宫太后掌管印章的方法来相互制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咸丰认为他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也认为自己安排的ZZ局面可以让自己的儿子顺利成长起来。
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这里面有个巨大的漏洞,也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人,这直接导致了后面顾命八大臣被清算,慈禧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自己对清王朝长达48年的独裁统治。
那么,咸丰这个安排有什么漏洞呢?他遗漏了一个什么人呢?八大臣如何在有先皇托孤独的正面形象下如摧枯拉朽般被慈禧给扳倒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黑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简单认识一下慈禧这个人。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皇帝的生母,在慈禧生下同治帝的时候,被咸丰帝封为懿贵妃。由于咸丰帝在位时身体不是太好,处理国事时经常口授,并让慈禧代笔批阅奏章,有的时候允许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给以后的慈禧野心膨胀埋下了伏笔。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下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他们依次是载垣,瑞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其中肃顺算是八大臣之首吧。他们都是咸丰皇帝用来在自己死后制约慈禧的权利的。因为咸丰后期已经意识到慈禧母凭子贵将会独揽大权,有意在自己去世之后让他们互相制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之后,慈禧和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爆发了。慈禧这人非常狡诈,有着审时度势的聪明头脑。为了扳倒八大臣,慈禧联合了两个实力派人物。一位是后宫的主宰人物慈安太后,抓住了慈安太后这条主线,就争取了百分之六十的文武大臣的支持。另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慈禧的小叔子,咸丰帝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奕訢。他在北京城有很大的势力,同时他的权利也受到八大臣的威胁,因而与慈禧一拍即合,组成联盟。于是乎,慈禧以皇帝的名义命肃顺护送咸丰灵柩回北京,并在半路上逮捕了肃顺。
纵观慈禧打败肃顺一事,一方面是慈禧拉拢了强大的同盟军,能够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顾命八大臣刚愎自用,为我自大,孤军奋战的这么一个下场!
慈禧能够与恭亲王联手成功斗败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其实在笔者看来,咸丰在其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公元1861年8月22日子初三刻,咸丰神智较之前清醒,实际上是回光返照。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等请以朱笔遗诏。咸丰遂以“谕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而遗诏颁布有二,起义,立载淳为皇太子;其二,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尽心辅弼载淳,赞襄一切政务。同时还规定,“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为日后下达诏谕的凭信。
“两印均大行所赐,母后(即慈安太后)用'御赏‘印,印起。上(嗣皇帝)用‘同道堂‘印,印迄,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咸丰安排的“后事”有这么几点里值得注意:
其一、咸丰恐担心“才具优长”的同父异母兄弟恭亲王奕䜣对小皇帝不利,所以选择的赞襄政务大臣里面没有奕䜣。
其二、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虽名为顾命大臣,但毕竟多是远支宗亲,终为人臣奴才,其职责仅是辅弼赞襄小皇帝执政,必须时刻遵守“君臣大义”的道德规范。
其三、只有小皇帝及太后(慈安)才是皇权、皇统的真正代表和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四、太后与皇帝的用印规定,是为当时的权变之策,但就其制度而言是不完善的。按规定,载淳的生母慈禧是没有过问两颗印章的管理和使用,更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但载淳只有六岁,怎么处理国政,怎么用“印”?于是慈禧就能很自然地以生母的身份代子保存,行使“同道堂”印的权力。
说道这里,无论慈禧此举是否“合法”,但于情上而言是合理的。所以在咸丰死后,两宫太后手握两颗印章,代表的是正统的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