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食的妈妈备孕时候,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你好,我是超级奶爸,也是一个素食者。
素食也许是人类最合适的食品,至少我这么认为的。
你正常饮食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
素食有分为全素,蛋素,奶素,蛋奶素人群,要是打算备孕的妈妈,不建议选择全素类,因为胎儿的发育需要充足的各种营养素做为基础保障。除了选择素食种类以外,还得注意以下五点。
建议备孕妈妈一天最少要吃上12种以上不同的食物,一周至少要吃上25种不同的食物,除其之外,还要注意增加谷物类的摄入。素食减少肉类蛋白质的摄入,使得能量供应营养成分减少了,谷物成为素食者主要供应能量的食物来源,自然要多摄入一些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
增加豆及豆制品类食物的摄入
因为这个类别是优质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动物蛋白已经减少了,植物蛋白质可是唯一给机体补充蛋白质的方式,而备孕的过程中,母体需要储备部分蛋白质给于胎儿食用。建议每天要吃到50-80g的豆类产品。
要常吃坚果,海藻和菌菇类
坚果和海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有助于心脏的健康及胎儿大脑的发育;而菌菇类含有丰富的真菌多糖和矿物质(如碘,锌,镁等),可以增强孕妈妈的免疫力,满足备孕妈妈的营养需求。
注意食用油的选择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时食物含量都会比较少,而食用油是补充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素食者备孕妈妈在使用食用油时,要注意选择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较高的油为主。常见有亚麻籽油和紫苏油。
定期做营养监测
备孕男性如何提高精子质量?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要指出,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据研究,在1940年至1990年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男性的精子密度下降了几乎一半,每次射精量则下降了20%。与精子质量下降趋势相关的,是精子畸形率和睾丸癌登记率的逐年上升。而近25年来,我国正常男性的精子密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与世界的趋势相吻合。
1、久坐
久坐会压迫前列腺和阴囊,形成充血和淤血,引发前列腺炎症,导致精液液化不足。
长时间开车的司机、坐办公室的白领、经常加班的程序员,平时没事要多活动一下,避免久坐。
2、烟酒
吃哪些食物可以提高男性生育力?在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会议上的一个报告显示:长期食用坚果对精子质量有益。
通过对照研究,每天吃60g杏仁、榛子、核桃的男性比不吃坚果的男性,在精子数量、活力、运动性、形态学都有显著改善,精子DNA断裂水平显著降低。因为坚果中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硒、锌)和叶酸,对提高精子质量有很多帮助。相关研究结果也在BBC报道。
另外,不吸烟(包括二手烟)、适当锻炼、多吃新鲜蔬菜、避免蒸***或者坐浴都是有利于精子生成的。
(从左至右分别是:正常精子、少精、畸精的精液示意图)
我和老公结婚4年了,育有一子。想速度怀上二胎,原因有二:1.一孩与二孩年龄差距小容易沟通,感情好。2.想在年轻时生育,身材易恢复。
但现在备孕4个月了,却未见成效,一直未能顺利怀上。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咨询了一下妈妈。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
1、睡眠不足。每天我们晚上基本上都是11点以后才睡觉,睡眠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精子质量和受精质量。
2、网上都说:“女性的排卵期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但是我和我老公也是在这个期间同房也没能顺利怀上,[_a***_]这都因人而异的。
4、我妈妈说的,每次月经一过就同房,受孕率倍增。我是该相信网上说的还是有经验的妈妈😂
随着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高龄爸爸们却出现了精子质量下降的现象,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精子质量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好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过度吸烟酗酒熬夜等等,烟草中的尼古丁还有过量的酒精都会影响小蝌蚪的质量,长期熬夜也会导致男性激素水平紊乱,影响精液质量甚至影响性功能。
二是控制温度,避免长期久坐,***温泉,穿紧身衣紧身裤等等,精液最适宜的生存温度比正常体温低1~2度,所以睾丸是置于体外的,如果长期穿着紧身衣裤,***温泉等使睾丸长期处于温度较高的状态会导致精液质量下降。
三要均衡饮食,精液的生成需要很多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备孕的爸爸需要注意多摄入优质蛋白,同时注意补充一些维生素E和C,以及微量元素锌硒等等,这些与精液的生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四要保持规律的性生活,性生活太少或者太多都可能会导致前列腺炎,这些生殖感染也会影响精液的质量,所以我们也要求检查精液常规需要禁欲2~7天,如果刚排完精液其数量可能会减少,而超过7天,太久没有排精,精子活力会有所下降。
五是慎用药物,经常使用镇静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导致精子染色体破坏。
最后是备孕期间一定要休息好,规律健康的饮食,适度的锻炼,使身体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如果本身精液质量没有问题,不建议服用一些生精补肾的药物,最自然的才是最好的。如果精液质量不佳,这时候就要及时就医,单纯避免以上的因素或者单纯靠食物“补”就远远不够了,需要药物治疗,具体需要就医咨询。
文:焦薇薇硕士研究生/王传航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