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保胎原理是什么?
肝素保胎原理是什么?
肝素保胎原理是:肝素具有促进抗凝血酶-Ⅲ (AT-Ⅲ) 抗凝作用,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主要是预防子宫内膜微血栓形成,改善子宫内膜的血供,从而增加胎盘血供;还参与胚泡对***内膜上皮的黏附与侵入, 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和胎盘的形成;抑制纤维蛋白的转换, 降低白细胞介素-17、CD4⁺T淋巴细胞的释放, 进而减轻妊娠免疫抑制的作用, 减少流产的发生,因其不通过胎盘, 不会威胁胎儿安全, 因此, 已被广泛应用于产科的临床治疗中。
妊娠期使用肝素,不当应用也有可能引起出血的风险,必须掌握好适应症,严格遵照医嘱并检测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避免盲目用药。尤其是对于有出血倾向的基础疾病并有少量阴道出血的先兆流产者,不建议使用其进行保胎。
另外,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压力过大,饮食上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本内容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范文玲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肝素因为首先在肝脏发现而得名,其实它也存在于肺、血管壁、肠粘膜等组织中,是动物体内一种天然抗凝血物质。现在主要从牛肺、猪小肠当中提取。他的抗凝抗凝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
2、 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3、 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
4、 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
其中增强抗凝血酶Ⅲ活性是最主要的。肝素能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形成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加速对凝血因子的灭活。
主要作用有:①抗凝血酶Ⅲ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可灭活FⅪa~FⅫa,为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占凝血酶抑制活性的75%。②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但缺乏抗凝血酶Ⅲ时,其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可使后者的抗凝作用增加2000倍)。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
为什么血液透析过程中要使用肝素等抗凝剂?
血液透析本身就是一个血液在体外循环的过程,如果不加抗凝剂,血液在外管道流动会产生凝集,形成血栓;而肝素是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最广的抗凝剂;肝素于1916年由Mclean最早发现,在心脏外科上应用是在1955年,自Gibbon以后,便成为体外循环中必不可少的抗凝药物了。肝素几乎对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均有影响。①抑制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此作用一部分是由于其抑制凝血致活酶的活力;②抑制凝血酶,使之不能发挥促进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作用;③阻止血小板的凝集和破坏。一般认为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带阴电荷有关。在肺、肝、小肠粘膜和网状内皮系统的肥大细胞中都含有肝素。肝素抗凝成为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必不可少的条件。肝素是一种硫酸勃多糖类混合物,主要由硫酸D 一葡萄糖胺和硫酸一D 一艾杜糖醛酸、硫酸一仆葡萄糖胺和D 一葡萄糖醛酸两种双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在3000 一30000 之间,平均约16000 。生理pH 值时带负电荷,呈强酸性。药用制剂主要从猪肠茹膜及牛肺提取。肝素对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抑制作用。心肌氧耗的显著下降与肝素抑制心肌,减慢心率,使MAP、外周阻力下降和心脏后负荷减轻有关。肝素的使用对心脏外科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肝素的临床应用可以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或皮***射,是需要迅速起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其它主要适应证有:① 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心肌梗死等;② 作为抗凝药用于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等;③ 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使用肝素,可保持血管通畅,降低病变血管再栓塞的危险性和病人死亡率,但也有报道可使出血的危险性升高;④ 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如细菌性脓毒血症、胎盘早期剥离、恶性肿瘤细胞溶解等引起的DIC ,早期应用可防止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的消耗;⑤ 雾化吸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的一种方法。血液透析是一个体外循环过程,血液与管道和透析膜的接触可触发机体的凝血系统,因此,血透过程中必须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以免导致透析器和管道阻塞。
抗凝剂的使用是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抗凝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血透能否顺利进行以及透析充分性。抗凝剂的使用剂量,需保证透析过程不凝血且不增加出血风险。抗凝剂如果用量不够,就容易发生体外凝血,导致血液丢失,甚至是加重贫血。如果使用过量,就会有出血的危险。不同的患者抗凝剂用量差异很大,不能千篇一律。
血液透析是一个体外循环的过程,引出体外的血液与管道和透析膜的接触可触发机体的凝血系统,类似于外伤或割破手指后的出血过程,造成血液凝固。因此,血透过程中必须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止血栓的形成,避免发生透析器和管道阻塞,从而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肝素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抗凝剂,它是一种酸性蛋白多糖,分子量4000~40000,带有负电荷。肝素的抗凝血酶活性是通过抗凝血酶Ⅲ和肝素***因子Ⅱ的间接作用而实现的。肝素注射后5~10分钟出现作用峰值,半个多小时后代谢掉一半。
尿毒症患者因肾功能衰竭,使肝素半衰期延长,可达60~90分钟。体内肝素经肝脏灭活后自肾脏排出,其清除速度取决于所给的剂量。
血液透析时适当的抗凝方法要求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方面防止抗凝不足,导致体外循环系统凝血,透析效率低,血液丢失;另一方面避免抗凝过头,引起出血。而且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及不同生物相容性的透析膜均会对此有影响。因此必须在监测凝血指标的前提下,实行患者个体化肝素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