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早教中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早教行业由于缺乏资质审核、专业技能、考评认证等考核标准,托育早教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幼师或者和教育沾边的专业毕业的人,都能轻易上岗。更有甚者,仅持有初中文凭,经过两三个月培训就能成为"专业"的托育早教老师。可以说,托育早教从业人员整体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早教机构想要培养优质的教师,在薪资体系上,除了基础能力(包括学历,普通话,各种证书和从业年限考虑)和课时费之外,可以建立多元化薪资体系,激发教师上课热情。比如创造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这在早教教师中非常重要。
其次,集体备课和相互学习提高,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习惯,优缺点。定时集体备课和相互学习会让老师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提高自己。
再次,可以建立家长评价反馈体系。这样从侧面激发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我是小肉丁,以上是个人拙见,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国幼儿及其以上的教育发展已相当完善了,对应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相当成熟了。但是,早教还是刚刚起步,早教中心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多借鉴别人的成熟模式、加之不断的自身的探索与创新,来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
2017年的红黄蓝虐童***震惊全国,给无数家长带来儿童教育的阴影。虐童***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师资管理不到位,准入资质不过关,师德师风建设不规范。因此,品牌机构的人员输出需要重点把控,监督教职员工的行为举止,做好相关的思想工作,以保障机构的安全,促进教研能力的提升,为孩子提供高安全、高质量的早教生活。
想要做到老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早教中心具有稳定的人才输出途径。从人员入选的筛选(学历,性格,专业能力),到人员培训后(教学方法,与孩子们相处等)的输出标准化,专业化。
人员输出是保障教学、服务质量与销售能力较为重要的因素。考察各大品牌在当地有无人员培训基地是对人员输出质量最直观的评估方法。
早教的发展这几年是有目共睹的,把幼儿送到早教中心大体是这两个原因:一是夫妻工作时间长,家中长辈又因为各种情况不能照看小孩,于是会考虑把小孩送到早教中心托管;二是相信早教中心的各种宣传,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很多,相信在早教中心能够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培养。无论哪一种原因,早教中心老师业务水平就必须经得住考验,一般早教教师的来源是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这种新晋教师工资低的同时经验却不足,但是好处在于可以培养,他们刚出校园相对能够接受中心负责人安排和学习,不过向专业化发展也很难,因为培养成功一名比较专业的老师,可能要花几年时间,这几年的过程中,新人也会慢慢有了棱角,心中对薪酬的诉求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满足便可能为别的中心做了嫁衣。同样,你如果招收一名比较专业的人入职,开始就必须给出相对应的薪酬,而且忠诚度也较低,他们有自己的方法,也许有时候就会出现理念冲突。我个人认为自己培养的教师更好一点,早教中心一般是民营机构,应该能比公办机构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首先要配备专业带头人,保证早教教师专业水平;其次是要有明确的薪酬制度,;三是要有合理的晋升制度。通过学习,实践,考核,晋升,提薪等一系列的措施,最主要的是留得住人,忠诚度高了,专业水平也高了,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就有了。
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退缩,玩竞争性的游戏不能输,输了就发脾气,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输不起的表现。中国的很多孩子都有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心里那个“我”字太大了。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很自卑怕被别人看到自己有技不如人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很强,处处想占上风压倒别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们既渴望胜利,又忍受不了挫折。
为什么很多中国孩子输不起?
典型的例子就是2015年10月的一期《最强大脑》中12岁的中国男孩与一位同龄的意大利男孩比赛看谁能用最短时间记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然后用人偶复位。意大利男孩先报出自己的排列,结果完全正确。就在同时,中国男孩开始低声啜泣,继而号啕大哭,主持人问孩子为什么,他懊恼地哭喊道:“我记对了,可是排错了!”他哭得几乎瘫倒在座椅上。这时,大家发现那位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泪,主持人关切地问他怎么了。意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原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男孩才哭的!两个孩子都是真情流露,观众却不由感慨:中国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输不起啊。
这种“输不起”的心理特征,跟孩子原生家庭里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首先,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呵护,总是越俎代庖把本该让孩子自己去在试错摸索中成长的机会全用在大人***下的一次性“成功”取代,久而久之,让孩子以为自己天生聪慧过人,培养出了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受委屈的畸形自大,一旦在公众场合被别人击败,就会无法接受现实中平凡的自己,而彻底崩溃不知道该如何自处。其反应就是情不自禁地暴躁、哭泣、迁怒于他人,让人觉得输不起。
其次,是家长本身就虚荣心强,输不起。如果家长和校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于在意结果而不是参与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期待孩子尽善尽美赢回奖杯,或总是以别人的完美表现来作为激励孩子的目标,一旦孩子做不到,就对孩子批评指责,也会让孩子背负太多的负累,变得害怕比赛,觉得输了比赛就输了一切。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将来也赢不了
一个有真正实力和底气的孩子会拥有一种自内而外的自信,他们既会在输了的时候真诚地敬佩和祝贺对手,又不会因为赢而骄傲,而正因如此,才能虽败犹荣让所有观者被他的人格所感染,在心里竖起大拇指。
而一个输不起的人在动不动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翻脸,需要别人安慰哄之后,自己也很痛苦,因为慢慢会发现大家都不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和合作了,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缺少真正的朋友,社交范围往往不大。
教会孩子放下心中的“我”,关注事物的本质,才能拥抱失败和挫折
要想改变这一点,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不要为了一时的虚荣而通过包办帮孩子赢得各种虚伪的胜利,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试错,并抓住时机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就不去养大心中那个“我”,知道如何放下包袱,拥抱失败带来的成长。这样,在任何竞赛中,他们的注意力只在技能的较量,越是遇到强敌就越能因为自己也遇强则强获得了提升而开心。
就像金庸***《神雕侠侣》里那一幕,当金轮法王让小龙女接他三招,并激将说:“你接不了怎么办?”时,小龙女云淡风轻地一句:“接不了就接不了呗” 让人看到一个心中无“我”的人才是真正的无敌之人。
这个问题我[_a***_]要来答,这说的就是半年前的我家娃啊。
孩子的这种表现说明他的好胜心很强。这不是坏事,而且就算是大人也会有好胜心,试想我们自己打***牌的时候,如果输了是不是会比较懊恼?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是不能抑制孩子情绪的爆发。遇到挫折就退缩的畏难情绪其实和玩游戏不能输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到底怎么处理这样的情况呢?这里提供两个小方法。
大人也输给孩子看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运气成分较大的游戏陪孩子玩,这样大人也有可能输,在大人输的时候,将沮丧的情绪完全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表现的更夸张。使得孩子知道,原来大人也会输,而且输了也会难过,所谓“共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出现的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同时,我们可以要求获得孩子的安慰,或者我们可以自己慢慢从悲伤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总之,这个过程是让孩子体会到,如何调整情绪。
这样反复几次后,再一次遇到大人输了,大人可以***装学会控制情绪了,表现出“虽然这盘输了,但是没关系,我下盘再试试”的样子。
这一切都是在用“身教”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的情绪以及处理它。“身教”重于“言传”,这比苦口婆心的对他说“输就输了,下次再赢回来”效果要好太多了。
把失败变成快乐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游戏之前设置一个规则,叫做“快乐惩罚”,就是只有输了的人能够接受惩罚。但是,这个所谓的“惩罚”其实是欢乐的,会引起孩子兴趣的事情。比如说,我设置的“快乐惩罚”是输了的孩子学小狗狗叫。这个事情其实小孩子都愿意做,但我的规则是输了的人才能做。这就让输了的孩子得到了另一重安慰。实践中,甚至会有孩子故意输掉比赛,为了得到这样的“惩罚”。这样就削弱了孩子对于输赢的看重,转而去关注所谓的惩罚了。
把竞争变为合作
如果孩子真的太好强了,那么我们就在一段时间内先避免玩竞争***戏,转而玩一些合作类型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所有的玩家都是统一战线,要去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我们同输同赢。让孩子先体会合作带来的幸福感,从而认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擅长的,或不擅长的事情,相互弥补,相互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战无不胜。
以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让孩子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决不能压制。
先谈感情再谈事情!
孩子无法控制情绪的时候,不要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对成年人来说很容易想通的道理,孩子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去预知可能性,对孩子只能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我家两岁多的小宝也常常想独自完成一项操作,没有做好、受挫了也会***脾气,比如说拼图没拼好,一生气就直接扔掉了;吃饭的时候想自己用筷子夹起黄豆,失败几次之后,直接扔掉筷子,气鼓鼓地拒绝吃饭了!
我去安慰说:“没关系再试一遍吧,宝宝已经很棒了!”
这时候,小宝往往更生气😤,甚至号哭不止动手***,不仅拒绝尝试,而且拒绝你的鼓励。
我们从来不会因为她做不好而责备她,但是,她总是为没做好的事情而生气。难道是我的鼓励教育不对吗?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最需要听到什么呢?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 孩子遭受挫折时,你说“没关系再试一遍。”
孩子内心一定很抓狂:“难道我刚才没有尝试吗?难道你没有看到我努力了吗?可是还是没有装好啊!我现在感觉那么糟糕,我怎么还能冷静地再试一次呢?我的能量已经耗完了,我只想发泄!因为我真的好伤心啊,妈妈!”
那么当孩子受挫之后,哭闹不止,或是发脾气的***、扔东西。我们要做的是:
1.接纳孩子的情绪,通过描述事实,与孩子共情。